疆之大典,豪邁禮贊。9月24日至28日,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美麗新疆》在烏魯木齊文化中心連續盛大演出。這場凝聚了全疆一流水平創作力量的慶典晚會,以準確的政治站位、豐厚的思想內容、真摯濃烈的情感和精湛的藝術演繹,生動展現新疆70年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深情表達天山各族兒女生活巨變以及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可稱為新疆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藝術佳作。
晚會從頭至尾貫穿著團結、奮斗、感恩三個關鍵詞,分序《我們在一起》和《黨的光輝照新疆》《改革春潮涌天山》《同心筑夢新時代》三個篇章及尾章《美麗新疆》,運用歌舞、情景再現、配樂講述、表演唱、舞蹈多種藝術形式,輔以現代多媒體技術和音視效果,禮贊新疆70年輝煌成就。晚會力求在時間緊縮中敘事結構、藝術樣式、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創新,從時間、空間和情感三個維度建構立體而又巨大的“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藝術意象,每個節目所表達出共同的歷史記憶、家國命運和真摯情感,震撼人心,催人奮進,感人肺腑。
一、以時間意象構建共同體主線。
新疆70年歷史如何呈現于舞臺具象化?晚會打破了以往主題晚會的宏大敘事,從新疆歷史關鍵節點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故事當中擷取精華,采取“小切口”映射不同歷史場景,并配以大量史料視頻和圖片,構成晚會以史為骨架的謀篇布局。這種“小切口”敘事方式并非歷史的簡化,而是通過時間意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貫穿于不同歷史場景,并與當下時代價值進行巧妙鏈接,更加具象、生動地突出歷史記憶、家國命運和真摯情感的主題表達。
晚會的序《我們在一起》以各民族激情奔放歌舞和舞臺背景火紅綻放的“石榴花”開篇點題,第一、二篇章將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進行改編,并以某個歷史情景再現或舞蹈,喚醒觀眾歷史記憶并在情感共鳴中,重溫光輝歲月,追溯新疆與祖國血脈相連、同呼吸共命運的史實。如《凱歌進新疆》將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穿越被稱為“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情景再現,象征新疆和平解放的歷史;歌舞《打起手鼓唱起歌》《天山南北》《改革開放亞克西》《天山青松根連根》等,表征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新疆城鄉煥發活力,各民族群眾團結親如一家、幸福生活的場景等。第三篇章作為晚會的重頭戲,從配樂講述《一份特殊的關愛》、歌舞《牽掛》到歌舞《絲路花開》等,則通過某個典型人物故事或某項產業發展,濃墨重彩地表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服務于國家戰略,砥礪奮進、一路前行的成功實踐和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感恩的生動圖景,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疆實踐。
這種以時間意象強調共同體意識主線的藝術表達,既具有可靠的史實理論依據,又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的真實性,同時達到了較強的思想性。
二、以空間意象凸顯新疆與祖國命運相連。
晚會遵循守正創新理念,以新穎的視角和藝術形式的創新,通過多個空間意象凸顯國家重要戰略地位中的新疆實踐,彰顯著新疆和全國各民族共生共融的文化紐帶和共同精神力量,可謂精彩紛呈,亮點頻頻。
如舞蹈《燃情歲月》打破以往男性視角的思維慣性,采用女性視角栩栩如生地表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支邊男女青年青春浪漫、苦中作樂、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精神風貌,其新穎的藝術視角和唯美的浪漫意境,拓展紅色革命題材舞蹈美學特征的新空間。根據史詩《瑪納斯》《江格尓》《阿依特斯》分別填詞唱段和根據木卡姆改編的歌舞樂《我的愛獻給祖國母親》,深度挖掘世界非遺文化內涵,以唱之贊美、舞之絕美和器樂之韻美,強調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與歸屬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情景表演《守護天山》以高難度的雜技技巧和身體搭起“鋼鐵邊防線”“銅墻鐵壁”“攀登高峰”造型意境,與戍邊戰士對祖國忠誠與擔當精神高度契合。
最具亮點的創意詩舞畫《時代交響》,沒有采用慣用的歌舞形式,以400位演員組成人體矩陣和演員胳膊和手勢的不斷變化,結合高科技聲光電手段的背景震撼視覺,極為巧妙地織成“疆電東送”“西氣東輸”“塔克拉瑪干沙漠”“綠色圍脖”“東數西算”等舞臺形象造型,配以鏗鏘有力的詩朗誦,將新時代新疆高質量發展工業場景和抽象數字,瞬間轉化為多維立體的舞臺意象,折射新疆服務于國家戰略所作的巨大貢獻和氣勢磅礴的奮斗力量。
三、重墨于情感意象的國家認同。
晚會以情為魂,重墨于典型人物故事的真摯情感表達,多個節目的背后蘊含著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疆關懷和動人的真實過往,不同角度反映新疆各族兒女對黨和祖國深厚情感和理念信仰的堅守,以及“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真實生活圖景。尤其是真實典型人物代表的現場深情講述,成為晚會直抵人心、情感共鳴的點睛之筆。
如配樂講述《一份特殊的關愛》,榮獲全國“七一勛章”的普通護邊員魏德友的女兒魏萍回憶父親一生堅守邊境線60年行走20萬公里,用青春和生命守護祖國的萬里邊疆的故事;阿圖什市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李磊講述了支教的點點滴滴;還有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居民阿不來提·吐爾遜回憶了社區各民族團結和睦幸福生活的情景。這三位真實人物飽含真摯情感的現場講述,句句催淚,字字入心,其中突出體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疆各族普通百姓關懷的真實過往和精神鼓舞。他們的身后是“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等無數英模人物和各族干部群眾,為新疆和祖國繁榮富強“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親如一家、團結奮斗的集體群像。當新創作的歌曲《牽掛》響起,臺上演員動情演唱和臺下觀眾感動落淚,化作新疆各族人民集體群像的情感和思想共鳴,達到了國家認同從理論表層到情感深層的升華,成為晚會最精彩感人的一幕。
一臺高質量的晚會,離不開臺前幕后每一個人的付出。這臺晚會由來自全疆各地州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專業院團、高校等優秀演職人員以團結和諧、密切協作和忘我精神共同完成,其中每個人“小我”與“大我”的思想言行和“熱愛”與“超越”藝術綻放,同樣是對晚會主旨“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生動和真實的映照,未來或將成為新疆文藝晚會創作的“新坐標”,為更多創作者提供借鑒,推動新疆舞臺藝術走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張迎春)
(張迎春: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新疆文藝評論創新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