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至28日,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在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大劇院盛大啟幕。晚會以恢弘視聽鋪展藝術盛宴,借深刻的歷史敘事回溯新疆發展歷程,憑真摯的情感表達聯結全疆各族兒女,生動詮釋了新疆團結奮進的時代內涵。
晚會由三個篇章組成,分別對應新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奠基立業、改革開放時期的探索突破與新時代的砥礪奮進三大歷史階段;其內容全程緊扣新疆各族人民的真實生活變遷,將人民性立場貫穿始終。晚會摒棄居高臨下的宏大宣教與疏離感,轉而以平視乃至融入的姿態,生動彰顯七十年來新疆人民生活的歷史性轉向,奏響一部屬于人民的時代交響詩。在此語境下,藝術不再是孤芳自賞的象牙塔,而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現實生活鮮活再現。
一、藝術對奮斗本色的真實再現
燈光璀璨,樂聲激昂。當節目《我們在一起》的旋律在舞臺上響起,一幅由歌聲與舞蹈編織的歷史長卷徐徐展開。第一篇章節目包括《凱歌進新疆》、《打起手鼓唱起歌》、《燃情歲月》等,將觀眾帶回了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舞臺上,演員們用剛勁有力的舞姿和飽含深情的歌聲,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各族人民建設新疆的火熱場景。通過典型化的藝術處理,將形形色色的真實歷史生活素材凝聚成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新疆形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抽象的“建設場面”,而是具體可感的人民群像:軍民攜手的戍邊身影、各族共舞的歡歌場景、軍民同心的拓荒畫面、各族人民和樂的生活圖景。這些藝術形象之所以動人,正因為它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對那個時代人民精神風貌的精準捕捉。節目《燃情歲月》更是呈現了各族青年在共同奮斗中結下的深厚情誼。晚會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落實為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溫度的生命個體,從而真實再現了那段歲月中昂揚奮進的本色,彰顯出人民的主體性力量。歌舞作品《打起手鼓唱起歌》,選取了最具新疆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手鼓的歡快節奏與舞姿的優美,成為了田間地頭、牧場村莊生活實踐的直接映射。藝術于此成為一面鏡子,反射出即便在物質條件艱苦的歲月里,新疆各族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向往。這種再現因其濃郁的生活質感和真摯的情感流露,讓觀眾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實踐與藝術的呈現同頻共振。
二、藝術對生活變遷的能動反映
當晚會進入第二篇章,歌舞《天山南北》、《天山青松根連根》、《改革開放亞克西》等節目,巧妙地運用藝術符號的轉變,暗示了人民生活重心的轉移。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天山南北,藝術的鏡像也隨之轉向更為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藝術的功能從“再現”走向更深層次的“反映”,即能動地揭示社會變遷如何深刻影響并改變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天山南北》通過對比性的舞臺調度,展現了城鄉面貌的巨變;《天山青松根連根》則以象征手法,運用青松喻示各民族團結共生。各族兒女在共同開發建設、共同分享改革成果的過程中,結成了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而《改革開放亞克西》更是直接以民間說唱的形式,表達了人民對改革政策的由衷贊美。藝術敏銳地捕捉著社會變遷在人民生活中的投影。當市集的熱鬧場景、工廠的繁忙景象、學校的朗朗書聲呈現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外在的物質進步,更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解放與豐富。藝術通過將“改革開放”這一情景的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舞臺表達,實現了政治敘事向生活敘事的成功轉換,這正是其人民性的深刻體現。
三、藝術對新時代精神圖譜的細膩描繪
晚會的第三篇章,出演了《一份特殊的關愛》、《牽掛》、《我的愛獻給祖國母親》、《守護天山》、《絲路花開》、《時代交響》等配樂講述、歌曲、歌舞等節目,將視角進一步聚焦于新時代新疆人民的內心世界與價值追求。這一篇章的藝術表達更為細膩多元,呈現出生活轉向的深層維度,從物質改善到精神豐盈,從個體夢想到共同體認同。《一份特殊的關愛》和《牽掛》以配樂講和歌曲的形式,展現了黨中央對新疆各族人民的深情關懷與全國人民的無私支援,這種關懷轉化為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歌舞樂《我的愛獻給祖國母親》則深情表達了新疆人民對國家的認同與歸屬感,這種情感不是外在強加,而是源于生活體驗的內在生成;歌舞《絲路花開》以歷史符號的當代激活,展現了新疆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新機遇。這些節目共同描繪了一幅新時代新疆人民的生活圖景,既有對傳統的深情回望,也有對未來的積極向往,既有個性化的情感表達,也有共同體層面的價值共識。藝術在這里不再滿足于表象的描繪,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心理層面,反映了人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四、藝術與生活共鳴的時代交響
整場晚會清晰地勾勒出新疆人民七十年來的情感轉向:從建設時期的豪邁激情,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欣喜憧憬,再到新時代的感恩與自信。這種情感變遷并非藝術家的主觀臆造,而是源于生活真實的藝術提煉。當歌舞《美麗新疆》將晚會推向高潮,全場情感濃度達到頂點時,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集體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藝術與生活高度融合所產生的審美共鳴。晚會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正是因為它扎根于新疆大地,汲取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養分。每一個舞步,每一段旋律,都與人民的喜怒哀樂同頻共振。
真正具有人民性的藝術作品,必然是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的。它既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也不是脫離現實的憑空想象,而是通過典型化的藝術創造,實現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揭示。晚會三個篇章的有序遞進,不僅展示了新疆七十年來的外在變化,更揭示了人民生活內涵的豐富與升華,從解決溫飽到追求美好生活,從物質滿足到精神豐盈,從地域認同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自覺。這場晚會如同一面精心打磨的藝術透鏡,透過它,我們看到了新疆七十年的滄桑巨變,更如一部深情撰寫的人民日記,記錄著普通人的夢想與追求。當晚會落下帷幕,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審美愉悅,更是對人民創造力的深深敬意。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滕瑩
作者系滕瑩: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劉沛東,新疆農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與藝術學院青年教師、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