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輝煌時刻,無數扎根邊疆、建設新疆的奮斗故事,匯成了波瀾壯闊的時代交響。從清華園到天山腳下,95后黨員地尼亞爾選擇回到家鄉新疆,成為一名守護電網安全的電力工作者。他用腳步丈量邊疆,用智慧破解難題,在極寒戈壁與特高壓設備間,踏出了一條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報國之路。
風起新疆 少年立下能源志
1998年,地尼亞爾出生在新疆博樂市,這片兵團第五師所在地的紅色土地,在他心里種下一顆“建設新疆”的種子。童年時,他在阿拉山口見識了新疆大風的威力——八級風很常見,十二級風也不稀奇。但也正是在這里,他親眼見證了一座座風電場拔地而起,將昔日阻礙發展的“風害”變為點亮千家萬戶的“寶藏”。
2017年,地尼亞爾讀高三,而新疆作為“西電東送”的起點正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于是他立下投身能源事業的志向,并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地尼亞爾加入清華大學國慶游行方陣,利用暑假時間開展兩個月風雨無阻的嚴格訓練,無數個不眠之夜在國慶當天化為熱淚與歡呼。地尼亞爾望向天安門城樓,用盡全力揮舞、吶喊。“那一刻的心情太激動了,我愛我的祖國!”他說。而當他為祖國的強大而熱淚盈眶時,代表中國特高壓技術巔峰的“吉泉直流”工程也正式投運,這條輸送著家鄉清潔能源的“電力絲綢之路”,成為祖國能源事業最堅實的注腳。
2021年,地尼亞爾即將畢業,憑借優異成績,他獲得了繼續在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的機會。彼時,“十四五”規劃已明確將新疆列為國家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他知道,新疆正迎來能源發展的重大機遇。
“電氣工程是實踐的學科,我要去一線鍛煉!”尼亞爾毅然放棄讀研,選擇回到正在蓬勃發展的新疆,成為國網新疆電科院的一名開關設備診斷專責。那一年,他榮獲了“啟航獎”——這是清華大學授予選擇赴基層、艱苦地區、國家重要領域就業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之一。
扎根一線 清華學成回故鄉
開關設備診斷專責就像給斷路器、組合電器等做“體檢”和“會診”的醫生,通過各種檢測手段發現潛在問題,確保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初入崗位,帶著獎譽與熱血的地尼亞爾計劃“大展身手”。
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現場工作是為750千伏斷路器做交流耐壓試驗,相當于給電網的“超級開關”做“終極壓力測試”。但地尼亞爾卻沒能參與到核心的試驗工作,而是負責在試驗后用放電桿處理“余電”,保障后續工作安全。
起初他覺得這活兒很簡單,甚至有點“大材小用”。可當他做好安全措施、舉起放電桿靠近均壓環時,“啪嗒”一聲巨響,殘余電量立刻爆發出一道耀眼的藍光。地尼亞爾嚇了一跳,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這份工作的重要性。那天,3米長、10多公斤的放電桿他舉了18個小時,完成了21次放電,直到雙臂酸軟,汗水浸透工裝。這是地尼亞爾在工作中學到的第一課——“工作無大小,安全是底線。”帶著這份踏實與嚴謹,他在工作中迅速成長。
2024年下半年,“疆電外送”第三條直流通道——“哈重直流”工程全線貫通,進入投運前調試等關鍵沖刺階段。十月底,地尼亞爾等人前往工程起點——巴里坤換流站開展交接試驗,這是確保整個工程能夠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最后一道質量防火墻。
巴里坤換流站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的戈壁灘,冬季具有“極寒、大風、長冬”的特點,十一月的氣溫就直逼零下二十攝氏度,給戶外作業帶來了很大挑戰。“天氣太冷了,手腳沒一會兒就凍僵了。”地尼亞爾回憶。“但方法總比困難多嘛,我們通常會戴兩層線手套,然后把袖口扎進手套里再綁緊,這樣既能擋風,又不影響操作,再把暖寶寶貼在身上、鞋子里……”。
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地尼亞爾和同事們從10月底干到次年3月,吃住都在一線,完成了罐式斷路器、組合電器、閥廳避雷器、直流場避雷器、接地網等一系列交接試驗。地尼亞爾參與完成了罐式斷路器51相、閥廳避雷器56支、組合電器8串、直流場避雷器13支的檢測工作,成功檢查出組合電器因內部遺留金屬異物造成的閃絡,有效防止帶病設備入網,保障供電可靠性。也正是這一年,地尼亞爾獲得了國網新疆電科院年度先進工作者榮譽。
創新技術 矢志攻堅護電網
和地尼亞爾同年入職的同事買如月評價他:“平時有苦活累活他總是搶在前面,非常樂于助人,而且善于思考,學習能力很強。”
工作一年后,地尼亞爾發現傳統耐壓試驗準備流程繁瑣耗時,便向師父提出將幾個主要儀器集成為一體的想法。巧合的是,師父和團隊恰好已啟動該方案,并邀請他加入研發。經過與廠家反復溝通、調試參數,2023年,新疆首臺1000千伏一體式交流耐壓試驗平臺成功面世,并在昌吉換流站年度檢修中投入使用。該平臺具備自移動、自旋轉、自舉升等功能,無需吊裝,大幅提升了作業效率與安全性。
后來,地尼亞爾又發現常規的巡檢設備無法捕捉到偶發性高、間歇性強的局部放電信號,難以精準判斷異常信號問題。他靈機一動:“有沒有可能把局放信號儲存起來,方便進一步分析?”
為此,他開始學習相關知識,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惑,聯合廠家對常規巡檢設備進行升級,通過優化采集機制,成功研發出移動式特高頻在線監測裝置。該裝置可以記錄長時間特高頻檢測圖譜,便于調閱查看,還可以將一段時間的特高頻檢測圖譜累計起來,便于追蹤偶發性信號,大大提高了檢測準確度,提升了檢測效率。2025年8月,新裝置在哈密地區雙湖工程投運前耐壓試驗階段應用,在9天內成功檢測到3個局放異常信號,避免了近千萬國有資產損失,顯著提升電網可靠性。
“當初選擇這個崗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跑現場的機會多,能在全疆各地的變電站中快速積累實戰經驗,更快成長、更快做出貢獻。”地尼亞爾說。工作四年時間,他走遍了疆內外30多個縣市,平均每年有兩百多天都在一線,已經能獨立承擔技術監督、故障分析等任務。
阿拉山口的風,依然在吹;天山南北的電網,日益堅強智能。在祖國能源事業的最前沿,有無數像地尼亞爾一樣的青年,正以學識為筆,汗水為墨,寫下青春答卷,他們將光明送入千家萬戶,照亮更加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