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3日,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累計向新疆南疆五地州輸送天然氣突破700億立方米,達到700.11億立方米,折合替代標煤9311.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9892.3萬噸,生態效益相當于新植樹木9.62億棵。這一數字不僅標志著塔里木油田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更托起了南疆各族群眾“穩穩的幸福”。
南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百姓多以煤炭、柴草為主要生活燃料。自1998年首次向庫爾勒市供氣以來,塔里木油田持續推進“氣化南疆”進程。2013年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全面投產后,建成覆蓋南疆五地州的“萬里氣脈”,織就一條環塔里木盆地的“民生網”“幸福網”“文明網”和“穩定網”,徹底改變了南疆能源使用新格局。
如今,塔里木油田生產的天然氣進入南疆千家萬戶,成為群眾日常取暖、炊事的重要能源。2024年,向南疆年供氣量突破75億立方米,較2012年的25.27億立方米增長近兩倍,惠及南疆42個縣市、46個農牧團場,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壁掛爐、燃氣灶,告別“煙熏火燎”的傳統生活方式,真真切切讓各族群眾過上清潔、低碳、環保的現代文明新生活。
在保障民生用氣的同時,塔里木油田持續增強供氣能力,建成克拉-克深、博孜-大北兩個萬億方大氣區和柯克亞、牙哈“雙子星”儲氣庫,構建起“一南一北”保供調峰“雙保險”。2024年3月底,又一條氣化南疆天然氣管道工程開工建設,這是新疆南北疆天然氣利民管道擴建工程的關鍵部分,作為重要能源動脈和民生工程,全長2108公里,分三批建設,首批管道已在2024年冬供期投運供氣,英買力至三岔、輪南至上庫工業園區兩條管道計劃今年底全線貫通。屆時,將實現塔里木油田克拉、克深等主力氣田和南疆主干供氣管網的互聯互通、互為補充的多氣源供氣格局。
數智化轉型成為提升保供能力的關鍵引擎。塔里木油田依托智能巡檢、無人機巡護、集中調控等技術,構建“少人高效”的智慧管網運營模式,實現日供氣能力從最初的百萬立方米提升至2500萬立方米。南疆天然氣利民通過“四級五段”增壓保供體系,確保天然氣“送得遠、穩得住、用得好”。
塔里木油田滾滾“福氣”所到之地,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南疆地區燃氣經營、能源開發、交通運輸等產業發展壯大,促進南疆農產品加工、種植養殖等行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形成庫爾勒、輪臺、庫車、阿克蘇、喀什、澤普等石油石化產業鏈。在“福氣”推動下,喀什地區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占比提升至25%,并逐年遞增。和田市成為全疆首個實現天然氣整體集中供暖的城市,鄉鎮氣化率持續提高。
作為國家“西氣西用”戰略的重要支撐,塔里木油田不僅筑牢南疆能源底盤,還通過油地共建,深度融入地方發展,為奧都糖業、新疆明輝新材料等1000多家實體企業助力,拉動南疆巴州、阿克蘇等五地州GDP貢獻超過 35%,成為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強大動力。
今年9月,我國最西端的天然氣液化站——阿圖什液化站正式投運,實現帕米爾高原LNG零的突破,這更進一步織密了南疆清潔能源網絡,為區域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從“柴火時代”到“燃氣時代”,塔里木油田用700億立方米的“藍金”,鋪就了一條溫暖、清潔、可持續的民生之路與發展之路,展現了央企在能源保供、生態保護與區域協同中的責任與擔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疆貢獻石油力量。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攝影 陳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