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庫車市一路向北,穿越重巒疊嶂紅砂巖,217國道98公里處,天下腳下永新煤礦。一群年輕技術員在智能化操控中心輕點鼠標,井下采煤設備有序運轉——這座曾被貼上“偏遠”“留不住人”標簽的山東能源集團新疆能化永新煤礦,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變化。
一年前,《今非昔比,永新煤礦變化在哪里》記錄了這座戈壁礦井的蛻變歷程。而今走進永新煤礦,智能化操控中心大屏實時更新著井下生產數據,黨員突擊隊活躍在采煤一線,礦區綠化帶郁郁蔥蔥,職工公寓樓里傳來歡聲笑語……無不展示著他們的新變化。
2025年5月21日,一個標志性節點被載入礦井發展史冊——永新煤礦順利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Ⅱ類初級智能化煤礦驗收,新疆地區又添一個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新標桿。
智能化建設,礦山裝上“智慧大腦”
智能化礦山建設是永新煤礦2025年最具戰略意義的突破。今年5月19日至2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應急管理廳聯合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新疆局,對永新煤礦智能化建設展開全面“體檢”。
驗收過程中,專家團隊深入井下現場,對采掘系統、機電系統、地質保障系統等關鍵環節進行嚴格查驗。在智能化操控中心,大屏幕實時顯示著井下設備運行參數和作業場景。
“9大智能化系統均滿足驗收要求。”驗收專家組宣布結果時,礦長劉太坡的臉上露出欣慰笑容。這標志著該礦智能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能化建設的核心價值在于實現“減人、提效、增安”三大目標。通過智能化改造,該礦主運、通風、壓風等固定崗位均實現了無人值守和遠程控制,累計減少崗位用工50余人。
“我們將以此為起點,錨定更高標準?!眲⑻略隍炇宅F場表示,礦井將持續加大智能化投入力度,深化各系統間融合應用,完善智能化管理體系,向更高水平智能化礦山邁進。
管理升級,雙輪驅動提質增效
管理與技術如同礦井高質量發展的雙輪。2025年6月,永新煤礦迎來管理升級的重要里程碑——順利通過“三體系”貫標認證。
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通過,標志著該礦在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道路上邁上新臺階。中質協質量保證中心專家組通過“聽、查、看、訪”等方式,對礦井管理體系進行了全方位“體檢”。
安全是企業發展的基石。6月20日,永新煤礦按期完成安全生產許可證延期換證現場核查。為做好這項工作,該礦成立了工作專班,將16項申報要求分解為28項具體任務清單,實施“日調度、周總結”的動態管理機制。推行“內涵+樸素”本質安全管理模式,持續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開展精品工程、精品巷道、精品硐室創建活動,先后創建了2A303工作面、3A201主運巷、三采配電所等9項精品工程、精品硐室,聚力創建安全智能、精干高效的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
在降本增效方面,永新煤礦深耕“提素質控小本,日積月累創大效”理念。礦區內,節約每一度電已成為職工的自覺行動;設備維修車間,工人們創新改造閑置設備,僅支架運輸費一項每年就節約400余萬元。
該礦副總經濟師李建勝表示:“此次認證既是對我們管理水平的全面檢驗,更是推動管理升級的重要契機。我們將持續優化管理流程,推動礦井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環保的方向發展?!?/p>
人才強企,戈壁礦井變身人才洼地
曾幾何時,永新煤礦面臨“招聘職工來多少走多少”的尷尬。2020年招聘的27名工人和2名大學生全部離職。但如今,這里卻成為人才聚集的洼地。
2024年招聘工人35人無一人離職,招聘大學生17人僅1人離職。這一轉變的背后,是該礦在人才建設上的持續投入。
該礦為每位職工搭建成長平臺。人力資源打破崗位壁壘,技能培訓轉化率超90%,讓“人力”真正轉化為“人才紅利”。目前,90后、00后大學生已成為礦井主力軍,90后管理人員占17%,00后管理人員占2.4%,其中已有2人走上副科級、科級崗位。
“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成長機制留人等策略的落實到位,使得永新煤礦吸引力倍增?!币晃坏V區負責人表示。昔日被年輕人視為畏途的戈壁礦井,如今成為干事創業的熱土。
黨建融合,紅色力量激活生產一線
在永新煤礦,鮮紅的黨旗在生產一線高高飄揚。今年以來,該礦創新實施 “聚·融-永新”黨建品牌,將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
礦井組建起一支支紅色攻堅力量:8支黨員突擊隊、7個黨員責任區、5個黨員先鋒崗,成為攻克重點任務的“特種部隊”。
“智能化建設黨員突擊隊”在驗收前連續奮戰,解決技術難題20余項;“一級標準化礦井創建突擊隊”對照標準逐項整改,現場和資料已具備迎檢條件?!熬G色礦山突擊隊”完善噴淋系統,對邊坡進行植被修復,種植鄉土樹種2000余棵,礦區綠化率顯著提升,8月22日順利通過了新疆自治區綠色礦山驗收。
在降本增效戰場,機關黨支部的“黨員控本責任區”通過精細化管理,1-8月份實現降本4930余萬元。他們整合7處露天料場,創新打造“舊料巴扎”,分類整理閑置物資,在新疆能化公司協調下與兄弟礦井聯動調劑,盤活了大量沉睡資產。
采掘聯合黨支部的“精采細采黨員責任區”則優化開采工藝,1-8月份多回收煤炭1700余噸,創效90余萬元。黨員先鋒崗的示范引領,讓“紅色生產力”在戈壁礦井蓬勃生長。
暖心關愛,發展成果惠及每位礦工
永新煤礦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生產報表上,更融入每位礦工的日常生活。該礦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碼上辦”訴求響應平臺,整合職工關注的薪酬福利、權益保障等急難愁盼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礦區,“暖心工程”讓職工幸福感顯著提升:150余名職工喜遷一室一廳“小別墅”;燒烤夜市、掌上餐廳、快遞存放室等便民設施相繼投用;通勤條件不斷改善,生活舒適度大幅提高。
在后勤保障方面,生活設施優化、通勤便利提升等舉措穩步落地。礦區內,“健康驛站”“暖心驛站”成為職工休閑好去處;文體活動中心設施齊全,豐富了職工業余生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礦綜合服務中心的以“最美獨庫公路、最暖山東能源”為主題的獨庫公路志愿服務先鋒崗,巧妙結合當地旅游發展,搭建“聚·融-暖新”服務驛站。自獨庫公路開通以來,累計服務游客600余人次,響亮地打出社會公益品牌。
在服務游客的同時,他們還巧妙發放煤炭銷售傳單,拓展銷售渠道,已對接2家意向客戶,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戈壁小礦的開放創新思維,讓傳統煤礦企業煥發新活力。
從智能化驗收現場走出來,永新煤礦黨總支書記、礦長劉太坡指著礦區東側一片新栽的樹苗說:“綠色礦山建設黨員突擊隊今年種下的3000棵樹,就像我們礦的新生力量,正在戈壁扎下深根?!?/p>
不遠處,一群剛下班的青年職工說笑著走向通勤班車。而在礦區的另一端,黨員控本責任區的成員們正在“舊料巴扎”清點物資,為礦井降本增效尋找新的空間。這座曾經面臨人才流失、管理挑戰的戈壁煤礦,如今在智能化浪潮中煥發新生。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段修功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