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 70 周年之際,天山南北涌動著蓬勃發展活力。新疆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的蛻變,正是這片土地砥礪奮進的生動縮影 —— 這個曾負債累累的 “薄弱村”,借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東風,實現農民變股東、集體經濟騰飛的華麗轉身。
2025年9月21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新貌。(劉華攝)
一張印滿紅手印的照片,藏著小渠子一村的蛻變密碼。當年 30 多位村民抱著 “一心想變、主動求變” 的勁頭,在改革文件上按下 “決心章”。誰曾想,這一按竟按下了村子的新生:從厘清產權、盤活土地到抱團發展產業,曾經的 “負債村” 步步趕超,成為昌吉市首個集體經濟產值過億元的村莊。這一枚枚紅手印,既是改革起點,更是村子從 “靠天吃飯” 邁向 “產業興村” 的有力見證。
村民蘭維梅是變遷的親歷者。30 年前初嫁時,家里住土坯房、收入微薄;如今,她和丈夫從失地農民變 “股東”,手握股權證年年穩定分紅。“2016 年成股民、拿到股權證時特別高興,到 2024 年分紅翻了近 10 倍,從一人一股1000多元到現在的一人一股6000元,全家總共拿了 3 萬多塊。現在日子好了,能旅游、能給家里添車,心里別提多幸福!” 蘭維梅的話里滿是喜悅。
2018年7月12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村民拿到股權證。(梁宏濤攝)
蘭維梅家的變化,是小渠子一村 “翻身賬” 的縮影。2005 年前,這里是典型的城郊 “薄弱村”:村民住土坯房、走泥濘路,人均耕地 1.5 畝、年收入不足 1500 元,村集體還欠著 27 萬元外債。2006 年昌吉市城中村改造,村里 581 畝集體土地被征收,拿到補償款后,村 “兩委” 沒有 “分光吃凈”,而是走上 “土地變資產、資金變股金” 的新路子。
“當時村民想把征地款直接分了,但這不符合政策。”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炳榮回憶,“我從華西村學習歸來,認準壯大集體經濟才能讓村民長期得實惠。我們挨家挨戶宣傳,村民們特別理解,最終留下幾百萬元發展資金,一步步把集體經濟做起來。”
在楊炳榮帶領下,村 “兩委” 和村民敢闖敢試,淘到了集體經濟 “第一桶金”。2008 年,村里在二六工鎮拍下 1600 畝地,建成新型農民再創業基地,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更點燃了抱團發展的信心。“我們給每個村民分了 3 畝地,種西瓜、棉花、小麥,每年增收 10%,今年這塊地預計能為集體創收 200 萬元左右。” 楊炳榮說。
改革步伐越邁越穩。2016 年 4 月,小渠子一村成為自治區農村集體產權改革試點第一村,按 “組織準備、清產核資、股權量化、成立合作社” 流程,構建起 “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的 “三變” 格局。同年,昌吉市首家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這里成立,165 戶 407 名村民全部拿到股權證,“農民” 身份多了 “股東” 新標簽,集體資產保值、村民增收有了堅實保障。
2025年9月21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新貌。(劉華攝)
從 “分光吃凈” 到 “滾雪球” 發展,小渠子一村用補償款不斷投資,蹚出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200 萬元補償款用于危樓改造 “和諧樓”,如今資產已升值至 1000 多萬元;競購農副產品加工園,6 家食品企業入駐,每年為集體增收 150 多萬元;加上現有養殖區、商業門面和在建農貿市場,多元產業撐起了集體增收的 “錢袋子”。
“變化真是翻了幾十番!” 楊炳榮感慨,“以前村集體年收入不足 2 萬元,固定資產就一個六七萬元的文化室;現在年收入達幾百萬元,固定資產過億、存款超 5000 萬元。”
改革紅利實實在在改變著村民生活。曾經靠種地謀生的村民,如今有的租門面收租金,有的在集體項目上班領工資。2013 年,村集體投入 400 多萬元,為 300 多名符合條件的村民補繳 15 年養老保險。62 歲的王天海如今每月能領 2300 多元退休金,加上年底分紅,日子過得十分愜意:“我和老伴一個月能拿 4000 多塊,閑了就去海南、全疆各地轉轉,比以前舒心太多!”
2020年1月17日,昌吉市中山路街道小渠子一村村民拿到分紅資金。(梁宏濤攝)
“2023 年一人一股分紅 5200 元,2024 年漲到 6000 元,這都是大家抱團干出來的!2025 年預計能分到 7000 元以上,這是大好事!” 楊炳榮的話語里滿是期待。
2024 年是 “十四五” 收官、“十五五” 謀篇的關鍵年,小渠子一村 “兩委” 已開始謀劃新發展。目前,村子已初步形成工業園區、服務業、養殖業、種植業、商業五大產業,村民中還流傳起順口溜:“小渠子一村民聲高,黨的政策就是好;產權改革促發展,集體經濟更興旺;分紅一年勝一年,幸福生活比蜜甜!”
小渠子一村的 “賬本” 上,寫滿 “變” 與 “不變”:土坯房變新樓房、耕地變經營性資產、農民變股東,這是看得見的 “變遷”;村 “兩委” 守住集體資產、讓村民共享紅利的初心,以及村民臉上越來越濃的笑意,始終 “不變”。如今,這樣的蛻變故事,正在昌吉市 11 萬農民股東的生活里延續 —— 小渠子一村從 “窮村落” 到 “明星村” 的跨越,不僅是一個村的成長,更是新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出的豐碩成果。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劉華 張樓 勞健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