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碩果盈枝。九月的昌吉大地,田野鋪金、村落如畫:二六工鎮紅星村的硬化道路正加緊鋪裝;佃壩鎮東溝村的20公里村道已全線貫通;大西渠鎮龍河村文化長廊里的鄉賢故事吸引著村民駐足……這一幕幕生動場景,正是昌吉市推進美麗宜居村建設、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的真實寫照。
今年以來,昌吉市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統籌中央、自治區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03億元,市本級投入360萬元,聚焦15個自治區美麗宜居村建設,實施產業發展、道路硬化、污水治理、電網改造等項目38個。截至目前,第一批次26個項目已完成95%,第二批次12個項目全部開工,一場關乎“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鄉村蝶變,正在這片熱土上加速上演。
6月22日,昌吉市六工鎮十三戶村村貌。何龍 攝
規劃先行:讓鄉村既有“鄉土味”又有“現代范”
“美麗宜居村建設不是‘千村一面’的復制,而是要留住鄉愁、建好家園。”昌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賀韜道出了規劃編制的核心思路。
在推進美麗宜居村建設中,昌吉市始終將“多規合一”村莊規劃作為“先手棋”,既要改善基礎設施、優化宜居條件,更要保留鄉村風貌、農業景觀與鄉土文化,讓現代村莊扎根于鄉土鄉情之中。
為確保規劃落地,昌吉市創新建立“五個一包聯”制度,即市四套班子領導、市直部門單位、龍頭企業全覆蓋包聯15個美麗宜居村,形成“層層抓落實、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今年以來,市黨政領導先后召開4次專題工作推進會、8次現場辦公會,逐鄉(鎮)研判項目實施細節,從資金支持、項目安排、政策激勵三方面統籌發力,為村莊建設“把脈定向”。
資金是規劃落地的“保障線”。2025年,昌吉市率先啟用第一批中央、自治區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5871萬元,謀劃實施26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項目。
在規劃引領下,15個村莊的“個性”逐漸凸顯:二六工鎮紅星村圍繞“米粉椒供給基地”定方向,佃壩鎮東溝村聚焦“生態宜居示范”做文章,大西渠鎮龍河村以“優質棉+精品瓜”為特色……一個個既有“鄉土味”、又有“現代范”的村莊,正從規劃藍圖變為實景畫卷。
生態打底:讓宜居圖景從“紙上”到“實地”
“以前村里到處是亂堆的垃圾,溝渠里的水也不清亮。現在不一樣了,路邊種了花,廁所改得干凈,連殘垣斷壁都變成了小花園。”說起村里的變化,三工鎮下營盤村村民藺海英打開了話匣子。
昌吉市以“一戶一景、一村一品、一鎮一韻”為目標,從“庭院美化、管線序化、村莊綠化”三大抓手入手,全面提升鄉村整體風貌。在“廁所革命”中,該市推行“水沖式衛生廁所為主、雙坑交替旱廁為補充”的模式,確保按期完成廁所新建與整改任務;在垃圾治理上,完善“收集-轉運-處理”體系,讓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在污水處理方面,因地制宜采用“城鎮管網納入、一體化末端處理、生物氧化塘”等模式,還鄉村溝渠一片清澈。
今年,昌吉市掀起了一場“環境整治攻堅戰”:各鄉鎮累計發動干部群眾4.66萬人次,動用鏟車、挖機等機械5784臺次,清運垃圾3.6萬噸,清理枯死樹木2846棵、畜禽糞污6742噸、拆除殘垣斷壁256處。
“生態好了,不僅住著舒服,還能吸引游客來玩。”六工鎮東五工村村民王建國說,村里發展“鄉宿”“鄉游”后,每到周末都有城里游客來體驗農家生活,自家的小院也改成了民宿,收入比以前翻了番。生態美與百姓富的良性循環,正在這里悄然形成。
產業為核:讓村民腰包“鼓起來”日子“火起來”
“我們的‘米粉椒’不愁賣,去年和企業簽了訂單,每畝能收4000多塊錢,今年種了50畝,收入肯定差不了!”在二六工鎮紅星村的辣椒地里,村民馬成海一邊查看辣椒長勢,一邊算起了“增收賬”。紅星村是昌吉市打造的全州“米粉椒”供給基地,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讓村民實現了“種得好、賣得好、賺得多”。
9月12日,在昌吉市二六工鎮紅星村,農戶在田間采收辣椒。巨海成 攝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昌吉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將15個美麗宜居村分為“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基地類”三大類型,培育特色主導產業,讓每個村都有“當家產業”。
——城郊融合類村莊:六工鎮東五工村、三工鎮下營盤村等7個村,依托靠近城區的區位優勢,發展“鄉味、鄉宿、鄉游、鄉娛”新業態。“六工大鍋魚”憑借鮮美的味道吸引食客慕名而來,“三工架子肉”成為網紅美食,“大西渠玉樽葡萄”“濱湖梨瓜蓮藕”走進了城市商超,農文旅融合讓城郊村變成了“城市后花園”。
——集聚提升類村莊:三工鎮廟工村、阿什里鄉阿什里村等6個村,與九圣禾、昌農、笑廚、優然牧業等龍頭企業深度合作,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在九圣禾集團的智慧農業示范園里,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從種到收”全流程智能化,實現了“產加銷”貫通,讓傳統農業煥發新活力。
——特色基地類村莊:大西渠鎮龍河村整合3萬畝土地實行公司化運營,建成全州優質棉和精品瓜生產基地,每畝土地收益比散戶種植提高20%;二六工鎮紅星村的“米粉椒”基地帶動50余戶村民就業,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昌吉市還探索建立“村集體+農民”雙增收綁定機制,通過訂單、股份、勞務等利益聯結,讓農牧民分享產業發展紅利。
“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靠技術;以前賣糧靠販子,現在簽訂單。”大西渠鎮龍河村村民梁愛龍說,自己在村里的棉田打工,每月能掙4000元,家里的土地流轉出去還有租金,“兩份收入,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融合破界:讓發展活力“聚起來”服務“暖起來”
“以前辦社保要跑市里,現在村里的‘一站式’服務站就能辦,太方便了!”佃壩鎮東溝村村民唐東升拿著剛辦好的社保認證單,對村里的便民服務贊不絕口。這是昌吉市推進城鄉融合、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縮影。
昌吉市打破城鄉壁壘,以“跨鎮抱團、聯村共建”為模式,充分發揮16個自治區鄉村振興示范村的引領作用,推動15個美麗宜居村與示范村在基礎設施、產業資源、公共服務上實現“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在社會幫促方面,14家自治區包聯單位、15家市級龍頭企業定點幫扶美麗宜居村,從政策、資金、人才、技術、市場等方面提供支持:自治區農科院為龍河村提供棉花種植技術指導,森創生物有限公司為紅星村的“米粉椒”提供加工渠道,優然牧業幫助阿什里村發展奶牛養殖,形成了“城鄉攜手、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為讓村民享受與城市同質的服務,昌吉市圍繞民政、醫療、養老等民生事項,在15個美麗宜居村推進“一站式”便民服務,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有人幫”;提升鎮村電商服務、物流配送、金融網點、5G網絡覆蓋水平,讓村民在家就能網購、轉賬、視頻通話;推進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市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醫聯體”,城市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讓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無差別”。
“道路通了,產業活了;服務好了,民心暖了。”榆樹溝鎮榆樹溝村二片區黨支部書記發如克·塔依爾說,村里的道路硬化項目完成后,不僅村民出行方便了,企業的運輸車輛也能直接到田間地頭,“今年村里還打算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城里游客來體驗農耕生活,讓城鄉互動更頻繁。”
截至目前,15個美麗宜居村已實現主干道硬化全覆蓋、安全飲水全保障、網絡信號全暢通,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加速,城鎮與村莊功能互補、發展互促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黨建引領:讓治理效能“提上來”鄉風“美起來”
“村里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矛盾糾紛有人調解,文化活動天天有,這樣的村子誰不喜歡?”大西渠鎮龍河村村民梁愛龍說。
昌吉市將黨建作為美麗宜居村建設的“紅色引擎”,推行“強村弱村結對”模式,選優配強15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頭雁”培育計劃,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該市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為鄉村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在治理方面,昌吉市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建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統籌做好社會治理、應急管理、為民服務工作;建好用好鄉村文化廣場、大舞臺、村史館等文化陣地,圍繞“一月一主題”開展“釀蜜傳粉”文明實踐百站行、“文化潤疆”微行動,組建巡回宣講團、馬背文藝隊、“石榴籽”文化小分隊,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舉辦村晚、村BA、村超、健康跑、趣味運動會等文體活動,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起來”。
昌吉市還深化“文明新風進萬家、六大習慣貴養成”專項行動,治理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等突出問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在三工鎮下營盤村,村民們簽訂《文明新風承諾書》,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為共識;在濱湖鎮,“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讓孝老愛親蔚然成風……一個個文明向上的村莊,為美麗宜居村建設注入了“精神之魂”。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物質富裕”到“精神富足”,昌吉市15個美麗宜居村的“逆襲之路”,正是新疆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下一步,昌吉市將繼續鞏固美麗宜居村建設成果,探索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讓鄉村不僅“一時美”,更能“持久美”。同時,擴大覆蓋,“整市推進”,讓更多村莊實現“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典范地州貢獻“昌吉市力量”,賀韜表示。
(通訊員 佘再興 馬玲 丁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