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之際,走進新疆昌吉市,對話扎根這片土地的普通身影——有踐行黨員擔當、用數十年溫情筑牢民族團結紐帶的基層實踐者,有以匠心傳承非遺、讓文化魅力跨越民族邊界的守護者,有在多民族共居社區(qū)里,于互幫互助中品味煙火幸福的見證者,也有借營商環(huán)境東風、在共同奮斗中共享發(fā)展紅利的創(chuàng)業(yè)者。從他們的故事中,窺見新疆70年來各族群眾同心筑夢、共赴美好生活的生動圖景。
阿布都熱西提·木斯熱洪,1994年入黨,作為六代生活在新疆昌吉市小三四工一村的老村民,他是家喻戶曉的民族團結先進個人。1975年通過自己的努力開鐵匠鋪致富后,主動認領7名漢族困難家庭孩子為干兒子并長期幫扶,緣分延續(xù)數十年。退休后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堅持黨員學習,獲優(yōu)秀共產黨員、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用行動踐行民族團結與黨員擔當。
(昌吉市建國路街道麗景社區(qū)居民阿布都熱西提·木斯熱洪認領7名漢族困難家庭孩子為干兒子并長期幫扶,緣分延續(xù)數十年。王博攝。)
昌吉市建國路街道麗景社區(qū)居民阿布都熱西提·木斯熱洪說:“我叫阿布都熱西提·木斯熱洪,村里的漢族人都叫我毛熱西。我在這個村上生活了一輩子,干了一輩子。從1994年入黨的,我想著給群眾能干一點好事就多干一點好事,盡力而為,我的想法就是這樣,沒有想到這個緣分就是幾十年。他們過年過節(jié)來給我拜年,看我們兩口子,我特別高興,這就是民族團結的好日子。”
昌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姚錦峰 ,2010年因興趣接觸面塑,通過義務授課、走進社區(qū)和學校等方式,向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各族群眾及學生傳授技藝,致力于非遺傳承與推廣。
(昌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姚錦峰正在教授面塑要點。王博攝。)
昌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姚錦峰說:“我是從2010年開始接觸面塑的,剛開始是從新華書店看到這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就想去嘗試一下,后來也就慢慢喜歡上了面塑這門技藝?,F(xiàn)在帶的學生中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F(xiàn)在我也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傳承這一項技藝,像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qū)這種方式,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知道面塑,并傳承下去。”
馬秀梅在昌吉市建國路街道轄區(qū)經營一家特色小吃店,憑借昌吉市日益繁榮的營商環(huán)境,店鋪生意穩(wěn)定向好。作為當地商戶,她見證了新疆70年來的發(fā)展變化,深刻感受到新疆在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各族群眾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方面的雙重進步。
(馬秀梅經營著一家特色小吃店,憑借昌吉市日益繁榮的營商環(huán)境,店鋪生意穩(wěn)定向好。王博攝)
建國路街道轄區(qū)商戶馬秀梅:“我開的特色小吃店,每天的生意還可以,都挺好。這幾年市里的商圈越做越熱鬧,生意越做越順。70年,新疆不僅景美,各族人民一起打拼的日子更美。(中國日報記者毛衛(wèi)華|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