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一片棉田,去年要是沒有連隊黨支部帶領我們抗災自救,我一年的收成就泡湯了!”站在連片的棉田邊,新疆兵團第一師十二團塔南鎮二十一連職工謝明同的語氣里滿是感激。
近年來,十二團塔南鎮二十一連黨支部以“黨旗領航 和美連隊”黨建品牌為牽引,創新探索“黨員動起來、支部強起來、黨建‘實’起來”的“三個起來”模式,將黨建活力轉化為發展動能,全面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該連在團場年終考核中連續六年獲評“一等”,該連黨支部獲得師市“黨建示范點、樣板黨支部”榮譽。
2024年,二十一連黨支部榮獲“兵團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三亮三比”激活力 讓黨員動起來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就要把身份亮出來,給大家作表率。”9月2日,在二十一連的一塊棉田里,黨員肖德忠幫助職工清理棉田滴灌設備和雜草,為棉花機采做準備。在二十一連,像肖德忠這樣主動亮身份、作表率的黨員,已成為連隊發展中最亮眼的“紅色身影”。
二十一連黨支部以“黨員先鋒指數”考核為抓手,通過開展“三亮三比”活動,即“亮身份比信念、亮業績比奉獻、亮愛心比責任”,讓黨員成為連隊發展的“主心骨”。
該連黨支部為18名黨員制作了黨員亮相牌,設立“黨員示范崗”,讓黨員在升旗儀式、職工大會、人居環境整治活動等場合主動亮明身份,比理論學習深度、比政策執行力、比紀律意識,自覺接受職工群眾監督。
為了充分發揮好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該連黨支部設立了2個網格黨小組、1支黨員志愿服務隊,引導黨員在網格里亮業績、比奉獻,在產業發展、環境整治中當先鋒。
作為黨小組組長,肖德忠在棉花種植責任區里交出了亮眼答卷:自己種植的棉花單產年均穩定在450公斤以上,他還主動帶著周邊12戶職工落實“五管一機制”,手把手傳授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
“老肖從不藏私,去年他教我調整施肥比例,我家棉花的單產提高了,比2023年多掙了1萬多元。”職工杜會笑著說。不僅如此,18名黨員還主動認領人居環境整治包片責任區,帶頭清理路邊雜物、種植綠化苗木,讓連隊面貌煥然一新。
二十一連黨支部常態化開展黨員承諾踐諾活動,明確“年初有承諾、年中有踐諾、年底有考核”,引導黨員亮愛心、比責任,把服務送到職工心坎上。
2024年5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夾雜著冰雹襲擊了二十一連。該連黨支部第一時間吹響“沖鋒號”,18名黨員帶頭沖進地里,幫助職工清理受災棉田。“連隊‘兩委’來得很及時,有的幫我們清理地膜,有的幫我們聯系種子公司,連續幾天都和我們一起在地里忙活,終于趕在最佳播種期前完成了復播。”職工韓丹丹感動地說。
除了應急幫扶,二十一連黨支部還在黨員與職工中開展“一對多”結對幫扶活動,52對幫扶對子覆蓋全連職工,職工遇到水管漏水、農具損壞等問題,黨員總能第一時間上門幫忙,黨群關系更加密切。
“三抓三促”搭平臺 讓支部強起來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在二十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黨春苗的辦公桌上,放著幾本“民情日記”,里面記錄了職工群眾的各種訴求。
“陳珉想學習特色種植技術。”“李影想學習玉米套種食葵技術。”……這幾本日記,是二十一連黨支部以“抓標準促規范、抓示范促提升、抓活動促正風”的“三抓三促”舉措,打造堅強戰斗堡壘的生動縮影。
該連黨支部嚴格按照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要求,從組織體系設置、班子隊伍建設、黨員教育管理到“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逐一細化標準、規范流程。
“上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我們在棉田里學政策,黨春苗書記還帶我們去別的連隊學習種植技巧,這比坐在會議室里學管用多了。”該連職工、預備黨員楊志會說,二十一連黨支部連續六年在全團黨建考核中名列前茅。
在“抓活動促正風”上,該連黨支部借助書記擂臺比武、微黨課比賽、外出學習培訓等,組織黨員對標先進、爭當先進。
在兵團舉辦的微黨課比賽中,黨春苗以《青春熱血鑄就兵團精神 塔河岸邊繪就塞外江南》為題,講述了“塔河五姑娘”屯墾戍邊的故事,最終獲得二等獎。
“我只是把‘塔河五姑娘’的真實經歷講了出來。”黨春苗說。
2023年,在十二團塔南鎮黨委組織的黨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場會上,二十一連黨支部憑借產業發展、民生服務等亮眼成績,4次拿下第一名。同時,連隊黨支部構建“連隊黨支部+片區黨小組+網格黨小組+志愿服務小隊”四級體系,“兩委”成員積極踐行“一線工作法”,定期走家入戶聽訴求、講政策,為職工群眾辦實事好事。
退休職工陳興云激動地說:“感謝連隊黨支部去年幫我兒子找到了工作。現在職工有難處黨員很快就趕來幫忙,這樣的支部我們信得過。”
此外,二十一連黨支部以舉辦黨建知識競賽、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為載體,凝聚職工群眾向心力;以黨紀學習教育為契機,組織黨員赴紅色教育基地學黨史、到廉政教育中心受警示,引導黨員“心中有黨、心中有戒”。黨員黃麗說,各類活動不僅展現了黨員的良好風貌,更讓“團結一心、勇爭第一”的精氣神成為連隊發展的動力。
“三聯三共”建機制 讓黨建“實”起來
“要深化黨建引領,讓群眾腰包‘鼓’起來!”黨春苗在黨支部會上常說這句話。近年來,二十一連黨支部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聯建共融、黨建促鄉村振興聯動共抓、黨建促高質量發展聯辦共融”“三聯三共”機制,讓黨建與發展深度融合,真正惠及職工群眾。
2021年10月,二十一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時,不少職工心里犯嘀咕:“發展集體經濟能賺錢嗎?”
“我是黨員,我先來!”黨員吳堯帶頭入股,率先出資2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合作社的社員們共投資465萬元,購置了一臺采棉機。采棉機投入使用后,不僅完成了連隊幾千畝棉田的采收任務,還為周邊連隊提供采收服務。
除了發展農機服務,連隊黨支部還積極推廣“孜然+”套種模式和“一年多熟”種植模式,邀請一師農科所專家上門指導,幫助職工解決種植技術難題。去年,80名職工實現一畝地收兩季,人均增收1.2萬元。2024年,二十一連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職均收入達到5.5萬元。
與此同時,連隊黨支部與尹飛虎院士工作站合作的暗管排鹽項目,讓2000余畝棉田實現“降鹽20%、節水20%、節肥20%、增效20%”。而位于二十一連的十二團塔南鎮高標準農田(優質棉基地)項目的建設,更給該連3000多畝土地插上“智慧翅膀”。
“依托物聯網技術,我們在棉田里安裝了土壤濕度傳感器、蟲情測報儀、微型氣象站,通過視頻、無人機、傳感監測等感知手段,就能遠程采集棉花影像資料及生長過程中的相關數據。”楊志會介紹,通過分析作物長勢、土壤墑情、病蟲害數據等,適時采取灌溉、施肥、噴藥等田管措施,實現了田間管理的科學化、精準化,棉花的產量和質量也大幅提升。
“去年,連隊2000多畝棉田平均增產60公斤,還省水省肥,效果很好。”楊志會說。
如今的二十一連,棉田連片成景,食葵地里生機勃勃,職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黨春苗說:“我們將繼續深化‘三個起來’模式,聚焦職工增收、產業增效、連隊增美,培養更多青年黨員與致富能手,帶領大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引入更多先進的農業科技,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曾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