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滿喀什 同心繪就富民圖
——喀什地區以民族團結之筆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答卷
七秩團結路,萬里富民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金秋時節,新疆喀什大地處處綻放著民族團結的絢爛之花,結滿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豐碩之果。從疏勒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里的瓜果飄香,到喀什經開區智能化車間的機器轟鳴;從帕米爾高原牧家樂的歡聲笑語,到古色古香喀什老街的煙火氣息,各族干部群眾攜手并肩,共同書寫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喀什篇章。在這里,民族團結既是浸潤人心的深情厚誼,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力量;在這里,經濟發展既是亮眼增長的數字曲線,更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堅實橋梁。
產業發展:團結協作共筑現代農業根基
金秋時節的喀什,田野間、產業園里處處涌動著民族團結的暖流。在疏勒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來自山東的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圍在試驗田邊,熱烈交流新品種西瓜的栽培技巧。“溫度、水肥都要精準控制,這樣結出的瓜才又大又甜。”技術員小李蹲在田埂上,手把手向農戶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講解種植要點。
今年8月,“同緯連心·共筑甜蜜絲路”魯疆瓜果產業協作發布會在喀什圓滿落幕。山東莘縣與喀什疏勒縣跨越千里牽手,以兩地同處北緯35°“黃金種植帶”為紐帶,搭建起農業技術協同平臺,讓先進種植經驗在喀什大地落地生根。“以前種瓜全靠老經驗,產量不穩定;現在有山東專家手把手教,不僅產量高了,口感也好了,一年能多掙兩三萬!”阿卜杜熱合曼捧著剛采摘的西瓜,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在巴楚縣百萬畝棉田,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型播種機勻速作業,留下整齊的棉苗軌跡。棉農買買提明·吾斯曼和河南農機技術員小劉早已成了默契搭檔,在新技術助力下,棉花種植效率提升3倍,每畝地增收200多元。
伽師縣的新梅產業同樣繪就著“團結增收”圖景。當地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種植基地,帶動12.8萬各族農民參與產業發展,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在新梅深加工車間,技術員王磊正耐心教授當地員工如何挑選優質果實:“要選果形飽滿、色澤鮮亮的,這樣加工出來的產品品質才好。”
麥蓋提縣則讓小小的紅棗“變身”高附加值產品。當地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紅棗深加工成棗夾核桃、紅棗汁等20多種產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2600余戶棗農實現穩定增收,戶均年增收1.2萬元,各族群眾在產業鏈上共享發展紅利。
經濟創新:園區智造與文旅融合雙輪驅動
除了農業領域的協作,喀什在工業與文旅融合方面同樣成果斐然。走進喀什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這里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高地,更是民族團結進步的實踐沃土。2025年前7個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2.4億元,同比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2.1億元,同比增長159%。
亮眼數據背后,是“1+5+N”指揮體系的精準賦能——53名黨員干部“一對一”包聯106家企業,累計解決用工、用電、融資等難題290余件,企業滿意度達98%。“從項目落地到投產,干部全程幫辦代辦,我們只管安心搞生產!”開發區內某裝備制造企業負責人張建國的話語里滿是認可。
在開發區某電子科技企業,各族員工互幫互學的故事早已傳為美談。企業成立以來,累計培養當地技術骨干320余名,其中85人走上管理崗位。阿依古麗·買買提從流水線工人成長為質檢組長,離不開師傅李偉的悉心指導:“師傅教我看圖紙、查故障,現在我也能帶領小組完成生產任務了!”如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已成為企業的文化底色,各族員工像一家人一樣,在技術攻關中凝聚合力,在崗位建功中實現價值。
“新疆是個好地方,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這句廣為人知的話,如今正成為喀什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喀什深入推進“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讓山水之美與文化之韻碰撞出增收火花。2024年,喀什地區接待游客4198.3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8.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36%和31.24%。
數據背后,是文旅創新的持續發力。在喀什古城景區,“非遺+旅游”模式吸引5400余家各族商戶入駐,手工地毯、刺繡、奶制品等特色產品在這里匯聚,形成多元化經營矩陣。景區創新推出的“點狀演出+沉浸互動”模式,新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舞獅、詠春拳展演等13個節目,游客漫步古城,既能感受絲路文化的厚重,又能體驗中華文化的多彩。
在古城經營民宿的王瑋和阿依古麗的合伙創業故事,更是景區民族團結的縮影。“我負責線上推廣和客房管理,她負責接待客人、準備特色餐飲,我們互補短板,去年收入翻了倍。”王瑋笑著說,兩人的合作不僅帶來了經濟效益,更結下了深厚情誼。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帕米爾高原的壯美風光正變成牧民的“幸福資產”。提孜那甫鄉牧民沙達提·吐爾迪依托家鄉美景開起民宿,在專業團隊的培訓下,他的民宿從簡單的“住宿點”升級為集餐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打卡地”,每年收入超20萬元,還帶動5個鄰居實現就業。“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喜歡我們的高原風光,也喜歡我們做的手抓肉,看著他們開心,我心里更開心!”沙達提說,游客帶來的不僅是收入,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讓高原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育才聚力:教育與援疆共筑發展根基
喀什地區深知,只有讓各民族青年掌握技能、實現成長,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近年來,喀什以“才聚喀什·智惠絲路”招才引智計劃為抓手,以職業教育為紐帶,讓民族團結之花在人才培養中綻放。2025年春季,喀什面向全國引進企事業單位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457人,涵蓋教育、醫療、工業等多個領域。這些“新喀什人”帶著技術與理念,快速融入當地發展。來自江蘇的農業專家在田間指導種植,來自廣東的工程師在車間攻克技術難題,他們與當地干部群眾攜手,為喀什發展出謀劃策。
在莎車縣職業技術學校,技能培訓正改變著當地青年的命運。來自各地的技工專家扎根校園,開設電工、焊工、數控機床等專業課程,截至目前已培訓3200多名技術工人。學員結業后大多進入園區企業工作,月收入達4500元。“以前沒技術只能打零工,現在有了一技之長,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為家里分擔壓力!”學員艾力·麥麥提結業后進入喀什經開區某機械制造企業,說起現在的生活,他充滿干勁。
教育的溫度,更體現在點滴的愛心幫扶中。喀什大學與姚基金合作開展的支教項目,已累計派出320余名優秀學生,赴南疆四地州的30余所鄉村小學開展體育支教。2025年,該校學生胡德亮在疏附縣烏帕爾鎮庫木巴格小學支教時,發現因先天原因缺失一條腿的少年麥麥提·吐爾遜江熱愛籃球卻不敢上場。胡德亮不僅為他定制專屬訓練計劃,還每天陪他練習,鼓勵他“勇敢追夢,殘缺的身體也能綻放光芒”。如今,麥麥提不僅能自信地站上球場,還成為學校籃球隊的隊長。“胡老師讓我知道,只要努力,沒有什么不可能!”麥麥提的眼中閃爍著光芒,這便是民族團結最美的模樣。
喀什的發展,離不開援疆干部人才與西部計劃志愿者的堅守與奉獻。他們跨越千山萬水,把他鄉當故鄉,用青春與汗水為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添磚加瓦。廣東工業大學畢業生楊曉華,就是其中的一員。2017年,她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伽師縣,第一件事就是組織返鄉大學生開設“紅領巾”小課堂,為當地中小學生輔導功課。幾年間,她累計服務2357名學生,讓知識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發芽。為了讓孩子們開拓眼界,她牽頭組織50名伽師縣小學生赴廣東交流,看著孩子們第一次坐上飛機、第一次看到大海時的興奮模樣,楊曉華說:“再苦再累都值得!”這段經歷被多家媒體報道,她也榮獲“全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稱號。
2018年服務期滿后,楊曉華回到廣東,但對喀什的牽掛從未停止。2022年,她第三次踏上這片土地,成為喀什市和諧街道辦事處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社區民族團結工作。“從志愿者到基層干部,身份變了,但為新疆發展貢獻力量的初心沒變。”楊曉華說。像她一樣的援疆干部人才還有很多,大家懷著共同的信念,在各自崗位上默默奉獻,他們就像一束束微光,匯聚起來照亮了喀什的發展之路。
深情遠航:團結發展共繪時代畫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喀什地區正以“文化潤疆”“旅游興疆”雙輪驅動為指引,加速構建絲綢之路文化和民俗風情旅游目的地,向著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邁進。2025年,喀什地區明確四大發展路徑:深化文旅融合,推動喀什古城、帕米爾高原等景區提檔升級;升級服務能級,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礎設施;加強品牌營銷,持續打響“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品牌;深化對外合作,與周邊地區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開發旅游線路,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夕陽為喀什古城鍍上一層金色余暉。老街巷里,各族孩童追逐嬉戲,清脆的笑聲在巷子里回蕩;商鋪前,攤主與游客用不同的方言討價還價,暖意融融;遠處的產業園內,車間燈火通明,機器運轉聲與員工的笑聲交織成動聽的發展樂章。這座絲路明珠之城,正以民族團結為筆,以經濟發展為墨,在新時代的畫卷上,書寫更加璀璨的篇章。
(中國日報記者 毛衛華|張秀振 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