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法治建設的根基在基層,力量在一線。過去,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因地域、交通限制難以覆蓋草原深處。今日,新疆和什托洛蓋人民法庭聯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四團司法所、巴里巴蓋墾區人民法院以“草原黨旗紅,兵地共送法—黨建引領牧區法治行”為活動主題,主動打破地域壁壘,以“流動服務”踐行“司法為民”,讓莊嚴的黨旗與溫暖的法徽,成為牧民心中的“安全感”。
針對牧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特點,服務團隊以黨建為引領,將司法服務從“固定窗口”延伸為“流動窗口”。他們舉著黨旗、備好普法手冊,循著轉場路線深入牧場,把臨時法庭“設”在氈房前、把法治課程“開”在草場里。工作人員還用牧民熟悉的語言解讀法律條文,讓曾經“遙不可及”的法律,成為牧民隨手可查、隨口能懂的“維權工具書”,有效突破牧區法律服務的“地理阻隔”。
秉持“牧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送什么”的理念,服務團隊始終以牧民需求為導向,精心定制“法治服務套餐”。面對草場界限劃分、農牧民代牧合同糾紛、牲畜買賣糾紛等高頻糾紛,他們在審判調解中融入法律宣講,實現“審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會面”的效果;面對牧民的法律咨詢,普法志愿者堅持有問必答、有惑必解,從規范合同簽訂到侵權糾紛維權途徑,逐一細致回應,直擊牧民急難愁盼。
此次“草原黨旗紅,兵地共送法—黨建引領牧區法治行”活動,不僅是矛盾化解與法律普及的過程,更是法治精神浸潤人心的過程。牧民感受到的不僅是法律的威嚴,更是黨建引領下司法為民的溫度。
下一步,和什托洛蓋人民法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四團司法所、巴里巴蓋墾區人民法院將持續深化兵地合作,讓“流動的法治服務”成為牧區常態。未來,黨旗與法徽的光芒,將始終照亮草原的每一個角落,守護牧民的幸福生活與牧區的和諧穩定。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阿依森巴特·歡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