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巍峨,礦井深邃。在山東能源兗礦新疆能化伊犁能源的白米井下,一支由多民族職工組成的汽車駕駛員隊伍——“五色花”煤礦井下運輸班,正駕駛無軌膠輪車日夜穿梭于巷道之間。他們不僅運送著人員和物料,也承載著一個個關于堅守、團結與蛻變的故事。
班長阿布來提·坎捷,是一位維吾爾族漢子。2004年,大學畢業的他一度陷入迷茫,就業無門,只能回到家鄉放牧種地,重復父輩的命運軌跡。他外出打工,修橋、扛水泥,什么活兒都干,直到父親去世,他又重新握起牧羊鞭,但走出大山的念頭,從未熄滅。
轉機發生在2007年。山東能源集團在伊犁地區建設能源基地,面向當地招工。阿布來提毅然報名,所幸經過招聘選拔培訓,成為伊犁能源公司一名井下運輸工。他終于有了一份穩定工作,人生也從此轉向。“那一刻,他多想告訴父親……”遺憾固然常在,但希望已然生根。
語言,是許多少數民族職工最初面臨的難關。公司鼓勵普通話較好的阿布來提等人擔任“翻譯”,在班前會上把技術規程用民族語言轉述給大家。日積月累,他帶領著一群民族兄弟的普通話越來越流利,甚至還學會了幾句山東方言。語言通了,溝通順了,心也更近了。
他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運輸班長,親歷著煤礦運輸方式的迭代。從地軌礦車、單軌吊,再到無軌膠輪車。設備在變,不變的是他對安全的執著。他帶領班組成員琢磨出一套“聽、摸、看、量”的車輛維保方法,像對待自家的車一樣愛護礦車。技術人員維修時,他們就在旁邊認真學,如今日常保養和一般故障都能自己解決。
18年來,“五色花”運輸班始終保持著“零事故”紀錄。僅2024年,就實現安全運輸3萬余車次。“每盞礦燈都要亮著出去、亮著回來”,這是阿布來提常說的一句話,已成為全班組的信念。
“五色花”運輸班由漢、維、哈等五個民族20多名職工組成。工作中他們默契配合,生活中更是彼此幫扶。多年前還沒有手機支付的年代,漢族工友胡周在市區丟失錢包,試著給阿布來提打電話求助。他二話沒說,開車60多公里接回兄弟。這樣的故事,在這個班組并不罕見。
從手握牧羊鞭的牧民,到熟練掌握煤礦井下專用車駕駛與維修技術的產業工人;從散居村落到住進寬敞樓房,阿布來提和班組成員們走出了一條父輩未曾想象的路。
在他的帶領下,“五色花”班組榮獲伊犁州民族團結模范集體稱號,他個人也先后獲得“感動山能”人物優秀獎、新疆能化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五色花”班組的故事看似平凡,卻蘊藏著敬業、團結、擔當的深厚力量。他們手中的方向盤,不僅駛向礦井深處,更駛向普通勞動者堅實的夢想和共同的時代答卷。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段修功 馬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