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天山腳下的新疆昌吉大地被鋪天蓋地的紅色暈染。在新疆昌吉市榆樹溝鎮的萬畝番茄田里,4臺自走式采收機正穿梭作業,巨大的機械臂靈活地攬過枝蔓,紅亮飽滿的番茄瞬間被“收入囊中”,隨后源源不斷地倒進同步隨行的卡車車廂。車廂里,顆顆番茄相互碰撞,發出“嘭嘭”的聲響,仿佛在奏響豐收的樂章。
中國番茄看新疆,新疆番茄看昌吉。憑借得天獨厚的光熱水土資源,昌吉市種植加工番茄歷史悠久。2025年,全市種植加工番茄面積達54276.1畝,占全州的50%左右。依托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如今,昌吉市正以“訂單農業穩根基、全機械化提效率、產業鏈延伸拓空間”的發展路徑,推動番茄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效提升”跨越,著力打造“中國番茄之都”核心產區。
訂單全覆蓋 機械強支撐 筑牢產業根基
榆樹溝鎮前進村二片區番茄種植大戶馬曉明正站在地頭,看著滿載番茄的卡車駛向加工廠,臉上的笑容藏不住:“今年種了1800畝番茄,年初就和中糧屯河簽了訂單,每公斤0.45元,畝產超過8噸,算下來能收入60多萬元,這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2025年,昌吉市54276.1畝加工番茄實現100%訂單種植,訂單價格穩定在每公斤0.45元左右,覆蓋榆樹溝、二六工、三工等主要種植鄉鎮,讓500余戶種植戶吃下“定心丸”。
這種“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是昌吉市破解番茄產業“原料供需不穩定”難題的關鍵舉措。昌吉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科長馬朝斌介紹:“我們組織企業與鄉鎮提前對接,根據加工能力科學規劃種植面積,明確品種、產量、價格等核心條款,還聯合司法部門規范合同文本,強化履約監管,從源頭上避免‘原料過剩時企業壓級壓價、短缺時農戶擇價選廠’的問題。”數據顯示,2024年昌吉市番茄總產達63.5萬噸,加工制品產量9.1萬噸,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億元,產能占全州41%、全疆13.3%,訂單模式為這組亮眼數據提供了堅實支撐。
“以前種番茄靠天吃飯,市場好就多賺點,行情差可能血本無歸。現在不一樣了,年初簽了訂單,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多少錢,心里全有數。”二六工鎮紅星村一片區馬英福的感慨道出了昌吉番茄種植戶的共同心聲。
從種植到采收,科技賦能讓產業效率大幅提升。在二六工鎮紅星村的番茄基地里,水肥一體化設備正精準地將水和肥料通過滴灌帶輸送到每株番茄根部,田埂上看不到傳統灌溉的積水,土壤濕潤卻不泥濘。
“我種的1100畝加工番茄,8月1日開始采收,看這情形,畝產超過8噸沒問題。”種植大戶馬紅奎滿臉笑意地說,“年初便與番茄加工企業簽訂合同,選定屯河、金番等優質品種,運用有壓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技術,憑借科學的田間管理與精準的水肥調控,保證了番茄的高品質”。以前澆水施肥憑經驗,現在用手機APP就能控制,每畝節水30%、節肥20%,番茄品質還更穩定。馬紅奎指著手機上的監控數據補充道。除了水肥一體化,可降解地膜的推廣也讓綠色種植落地生根——這種地膜在番茄收獲后可自然降解,避免了傳統地膜殘留的“白色污染”,目前全市推廣面積已達種植總面積的80%。
采收環節的全機械化更是讓產業“加速度”顯著提升。一臺番茄采收機每天可采收300畝,相當于50個勞動力的工作量,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減少了番茄采摘過程中的損耗。昌吉市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向亞明算了一筆賬:“機械化采收讓每畝成本降低120元,全市5.4萬畝番茄就能節省成本648萬元,而且采收后的番茄2小時內就能進入加工廠,新鮮度大幅提升。”目前,昌吉市加工番茄從育苗、種植到采收的機械化率已實現100%,13條加工生產線日處理能力達2.28萬噸,年均產出番茄制品超20萬噸,占全疆產量的35%,筑牢了“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根基。
破市場瓶頸 拓產品矩陣 延伸產業鏈條
走進新疆新茄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紅亮飽滿的加工番茄依次經過清洗、篩選、破碎預熱、殺菌、熱燙打漿、加熱濃縮等工序,隨后灌裝、打包入庫,一桶桶番茄醬從這里銷往國內國際市場。在成品倉庫,工人正將印有“有機認證”標識的番茄制品打包,準備發往上海、廣州等地的電商倉庫。“我們投入營收的3%搞研發,目前已推出有機番茄塊、高湯番茄丁、番茄火鍋底料等36款產品,今年上半年線上銷量同比增長80%。”公司總經理助理安利拿起一罐番茄火鍋底料介紹,“這款產品針對家庭聚餐場景開發,上線3個月就賣出5萬罐,成了‘爆款’。”
新茄食品建有11條生產線,日處理番茄10000噸,年產能20萬噸。“企業8月6日正式開機,預計生產期55天。”安利介紹,為契合市場需求,企業每年拿出3%的營業收入投入研發,已成功推出有機番茄塊、番茄醬、大果粒番茄汁等36個產品。
產品創新是昌吉番茄產業突破“附加值低”瓶頸的核心抓手。過去,昌吉番茄制品以大桶番茄醬等初加工產品為主,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23年,全球番茄醬進入去庫存周期,中國近20萬噸大桶番茄醬積壓,給當地企業敲響警鐘。“必須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昌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賀韜說。為此,昌吉市引導企業聚焦國內消費市場,開發適配中餐場景、健康養生需求的終端產品。
“依托昌吉市大西渠鎮產業強鎮項目,我們支持中糧屯河、新茄食品的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借助中糧屯河番茄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中試生產線,提升成果轉化能力,指導企業開發番茄飲料、功能性食品等新產品,擴大精深加工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向亞明說。
新疆笑廚食品有限公司的轉型之路頗具代表性。在企業的電商運營中心,200多名員工正忙著處理訂單、直播帶貨,16家線上店鋪覆蓋淘寶、京東、抖音等平臺。“我們分析消費數據發現,年輕人喜歡便捷、健康的食材,于是推出小包裝番茄丁、低鹽番茄醬,配料只有番茄和水,上線后好評率達99%。”公司電商負責人說,今年上半年線上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占總銷售額的40%。從“車間到餐桌”的直達模式,讓昌吉番茄制品精準觸達都市白領、健身人群等核心消費群體,18-35歲消費者占比已達75%。
產業鏈的延伸還體現在副產物的綜合利用上。以前番茄籽、皮渣都當廢料處理,現在通過技術攻關,每噸皮渣能提取番茄紅素3公斤,價值提升20倍。有的企業還開發了番茄籽油、番茄籽蛋白等產品,附加值提升顯著。目前,昌吉市已建成5個國家級、自治區級科研平臺,實施番茄粉、番茄紅素提質項目10余個,總投資超1.5億元,推動“一顆番茄渾身是寶”從理念變為現實。
強創新動能 塑品牌優勢 邁向產業高地
在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昌吉智慧番茄農場”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這個集“智慧種植、精深加工、品牌展示”于一體的綜合體,將實現從番茄種植到產品銷售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項目建成后,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番茄的種植過程、加工環節,吃得更放心。”項目負責人說。
圍繞“中國番茄之都”核心區建設,昌吉市正從品種、品牌、市場三個維度全鏈發力。在品種培育上,依托產業體系專家團隊,已研發推廣屯河3501、金番1615等31個優質品種,解決了加工番茄“卡脖子”問題,良種覆蓋率達100%。在品牌建設上,通過參加中國農產品交易會、上海國際食品展等展會,“昌吉番茄”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目前已培育笑廚、屯河等30多個企業品牌。在市場拓展上,借助援疆省市的外銷網點,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依托昌吉國家農高區直播基地,邀請網紅達人等團隊開展直播帶貨,拓寬線上銷售渠道,昌吉番茄制品已進入全國30多個省市,并出口俄羅斯、中亞等地區,年出口量達5萬噸。
政策的保駕護航讓產業發展更有底氣。昌吉市推行“企業+村集體+農戶”利益聯結模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實施加工番茄高質高效行動,打造單產12噸的高產示范田;創建國家級加工番茄產業強市和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為企業提供用地、融資等支持。“今年我們拿到了200萬元技改補貼,用于生產線智能化升級,效率提升30%。”新茄食品負責人說。
如今,昌吉市番茄產業正勾勒出“種植穩、加工強、品牌亮”的全鏈條發展圖景:從田間的標準化種植,到車間的智能化加工,再到市場的品牌化拓展,每個環節都充滿活力。“我們將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讓番茄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讓‘昌吉味道’香飄全國、走向世界。”賀韜說。
通聯地址:昌吉市委宣傳部
聯 系 人:馬 玲
電 話:18699453520
昌吉市二六工鎮光明村,農戶在用機械采收番茄。(何龍 攝)
昌吉市大西渠鎮思源村,番茄收獲機正在采收成熟的加工番茄。(何龍 攝)
昌吉市大西渠鎮思源村,番茄收獲機正在采收成熟的加工番茄。(何龍 攝)
加工番茄企業正在對收購的原料進行處理。(佘再興 攝)
在新疆新茄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幾名游客正在參觀品嘗番茄飲料制品。(佘再興 攝)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佘再興 馬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