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這片沙棘林里,腳下的煤渣依稀可見?!斑^去這片坑坑洼洼的,高空俯瞰像是一個個的‘炮彈坑’?!毙陆莩强h鐵熱克鎮蘇杭村第一書記包萬賢介紹說?,F如今,曾經因煤礦開采而粉塵彌漫的山坡,被郁郁蔥蔥的沙棘林覆蓋,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昔日的“黑煤山”已成今日的“金果園”。
“小張同學,你看這坡上的沙棘苗,去年栽的時候才半人高,現在都能擋沙了!”在煤炭開采區的修復現場,村民買買提·依明大哥一邊給樹苗澆水,一邊跟我算起了“收入賬”。他黝黑的臉上掛著汗珠,眼里卻閃著光:“以前礦挖完了,地塌了、草枯了,我們只能出去打零工,一年到頭不著家。現在好了,修復隊優先雇我們,栽樹、平坡、管灌溉,一天200多塊,一年下來能掙6萬多,家里老人孩子都能顧上?!?/p>
“以前這些地方煤炭開采后,積水成潭,別說種地,走路都得繞著走?!闭驹谔K杭村的濕地旁,村支書指著眼前的荷葉田田、魚躍鳥飛,給我講了個“廢地變寶地”的故事。修復工程讓塌陷區成了濕地,村里趁機成立生態旅游合作社,搞起“荷風垂釣”“農家宴”,去年接待游客1.3萬余人,村集體一下子增收4萬。
在鐵熱克村的晾曬場,我看到村民們正忙著翻曬枸杞?!斑@些枸杞種在復墾的土地上,用的是處理過的礦井水灌溉,純天然!”村合作社的會計翻開賬本給我看:“我們跟企業簽了‘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協議,今年光枸杞和文冠果,村集體就能分20萬,比修復前全村一年的集體收入還多3倍!”
曾經的“黑水溝”如今清澈見底,倒映著藍天白云,遷徙的鳥兒在水面起落;邊坡上的沙棘織成綠色網絡,監測站的師傅告訴我說,這里的沙塵暴發生率比治理前降了62%。
走了鐵熱克鎮3個行政村,我發現每個村的賬本上都有“綠色增長”的痕跡:有的靠林地養雞,有的搞生態采摘,還有的開發了礦山修復研學路線?!暗V區修復是即美景、又富民,這是一件雙贏的事?!辫F熱克鎮黨委書記劉佳佳說。
實踐返程,我突然明白,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像這樣把修復好的生態資源,變成能生錢的“活資產”“綠銀行”。(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張浩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