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課堂,走進非遺。在新疆和田舉辦的2025“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上,一群身著校服的孩子站在非遺展區前踮腳張望。這次,孩子們將課堂“搬”到了約特干故城,要在非遺展區開啟一堂別樣的實踐課程。
羌族刺繡研學展區的桌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居悅手腕輕轉,從穿針引線開始,手把手傳授羌繡團花紋樣的制作技藝。羌繡中的團花紋樣寓意“團團圓圓”,更象征著民族大團結。此前在和田博物館參觀時,張居悅發現和田本土的鎖針繡與羌繡技藝相通,便在此次非遺研學活動中融合兩地技法,以鎖針繡為基礎指導孩子們。“孩子們先掌握本土的鎖針繡,再接觸羌繡就能觸類旁通。”她解釋道。
隔壁的新疆本土研學展位同樣人氣高漲。展位上的哈薩克族羊毛氈雖為孩子們所熟知,但其精致美觀背后的制作工藝卻少有人知。哈薩克族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碧仙·馬汗握著孩子們的手腕,引導針線穿過氈底,再從兩股同色毛線中反復穿梭。當以牛角、羊角為靈感的紋樣在一針一線下逐漸顯現出輪廓,孩子們親歷著日常可見的羊毛,變為指尖可觸摸的文化記憶。
“調整左手姿勢,讓右手保持舒服的運筆角度。”鳳翔泥塑研學區內,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胡錦偉叮囑著為泥塑上色的孩子們。四年級學生阿卜杜薩拉木·阿卜杜力克木小心翼翼地蘸取染料,沿同一方向為泥塑面具涂色。在傳承人的指導下,他不僅學習到了鳳翔泥塑的相關知識,還掌握了上色、握筆的要領,對這項非遺產生了濃厚興趣。“希望這樣的活動可以經常舉辦。”他說。看到孩子們的熱情,胡錦偉倍感欣慰。“通過這次的文化交流,期望能夠加深孩子們對非遺的認知,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他說道。
這場走出課本的研學,無疑是一次“雙向奔赴”。孩子們在互動課堂中體悟到傳統文化的厚重,而凝結于針線與筆墨間的非遺技藝,也在非遺實踐中得以鮮活傳遞。“非遺+研學”的創新模式,既為非遺保護的活態傳承注入“年輕血液”,更通過參與式、體驗式教育,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在深度互動中煥發新生。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何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