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新疆阿克蘇,一場淅淅瀝瀝的雨落在葉片上,濺起細碎的水花。這樣的濕潤,在三十多年前的戈壁灘上,是當地人不敢想象的奢侈——彼時的阿克蘇,每年有100多天被沙塵暴裹挾,居民“白天防著沙塵暴、晚上抱著沙子睡”,“沙進人退”的恐懼刻在每一代人的記憶里。而如今,隨著以柯柯牙工程為代表的生態治理持續推進,這片土地已蛻變為“塞外小江南”,用“沙退人進”的傳奇,生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坎坡蝶變:從“魔鬼斜坡”到生態文旅新地標
新疆阿克蘇溫宿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作為阿克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秉承遵循自然、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性治理理念,于2025年6月底交上完美答卷,這處被當地人稱為“魔鬼斜坡”的生態傷疤,如今是阿克蘇生態修復的標桿工程。
溫宿環城坎坡現今場景。魏垚竹攝
“住了30年的土塊房,每年三月一刮風,鍋里、碗里全是土。”溫宿鎮居民艾合買提?阿皮孜的記憶里,坎坡曾是風沙的源頭。2022年啟動的環城坎坡生態修復工程,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理念,完成2353平方公里生態保護修復,讓11400公頃土地重新披上綠裝,整治18025公頃退化土地,修復22處礦山和650公里河道岸堤。
生態好了,生活變了。像艾合買提一樣的居民從坡上遷到坡下的安居小區,推窗可見綠,出門能散步。作為即將通車的溫昭公路起點,溫宿縣憑借“戈壁變綠洲”的奇觀和自身文化底蘊吸引游客,每年約50萬人次到訪,帶來1億元旅游收益,生態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目前已有三個項目實施掛牌、正在建設,民宿、文化酒店等商業模式發展潛力巨大。”紅旗坡農業公司阿克蘇分公司負責人郭根林笑著說:“生態修復之后的社會效益老百姓也愿意看到,原來黃沙漫天的土坡現在修復成為綠油油的一片,舉目遠眺,縣城一片開闊場景。”
林果共生:經濟林與生態林的“雙向奔赴”
同位于溫宿縣的柯柯牙鎮戈壁新村的崔莊棗園和寶圓果業有限公司則走出了一條“生態林護經濟林、經濟林養生態林”的生態文明新道路。
8月份棗樹掛果,生意盎然。魏垚竹攝
柯柯牙鎮戈壁新村崔莊的棗園藏在防風林的褶皺里。管理員肖建華說:“2015年剛來的時候,風大得能把人吹得倒著走,背風站幾分鐘,臉就被沙粒打得生疼。”如今,棗園畝產穩定在六七百公斤,防風林擋住了風沙,棗園的收益又反哺防護林養護,生態林護著經濟林扎根,經濟林賺的錢養著生態林長大。
寶圓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六個核桃示范園標識。魏垚竹攝
同樣在溫宿縣,寶圓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承包戶顏必彬從四川來到阿克蘇25年,見證了戈壁變果園的奇跡。“2000年剛來,放眼望去全是戈壁灘,沒房子沒柏油路,一刮風連太陽都看不見。”如今,他種植的核桃每畝收益2000-2500元/年,阿克蘇獨特的氣候讓這里成為“六個核桃”黃金產區示范園。“核桃樹根系深,能固住沙土,現在風沙少了,果子品質更好,這是良性循環。”
提起阿克蘇的水果,繞不開紅旗坡的冰糖心蘋果。在豐慶園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園,負責人杜民超指著掛滿枝頭的蘋果說:“1260米的海拔、天山雪水灌溉、16小時日照,造就了冰糖心的甜。”2007年他初來時,這里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蘋果苗種下去就被風沙埋。一次次試錯后,果園扎下根,果樹根系鎖住沙土,防護林帶逐年擴展,“現在環境好了,果子不愁賣,合作社果農年收入也顯著提升。”
果林工作人員切蘋果品嘗。魏垚竹攝
綠富同興:生態治理繪就幸福底色
從坎坡的生態修復到林果的共生共榮,阿克蘇的生態治理從未停留在“治沙”本身,而是始終錨定“生態惠民、生態利民”。柯柯牙工程實施以來,累計完成人造林120.26畝,曾經的戈壁灘上,一個個“生態+文旅”“生態+農業”的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如今的阿克蘇,風沙不再是生活的主旋律。這片土地用實踐證明:當生態屏障筑牢,發展的根基就會更穩;當綠色產業興起,百姓的腰包就會更鼓。
雨過天晴,陽光透過枝葉灑在地上,光影斑駁。原本貧瘠的沙土戈壁灘上傳來陣陣綠意、隱隱果香,這是阿克蘇寫給大地的詩,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西域戈壁上最生動的注腳。未來,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持續推進、林果產業鏈的不斷延伸,這片土地必將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書寫更多“沙退人進、綠富同興”的新篇章。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魏垚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