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2025 “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在新疆和田地區舉辦。在主會場約特干故城序廳,來自全國25個省(區、市)與新疆互贈的52件非遺作品成為焦點,這些凝聚著各地匠心的作品,以非遺為紐帶,生動詮釋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內涵。
北京市景泰藍制作技藝作品《風吹百合香》 何雅盼攝
作為第十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后的首個全國非遺援疆活動,本次活動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2件互贈作品集中展現了“美好生活、民族團結”的主題,是各省(區、市)與新疆長期以來非遺合作成果的縮影,更是文化互鑒的鮮活見證。
陜西省武功刺繡作品《石榴圖》 何雅盼攝
山東省淄博刻瓷作品《和合共生》 何雅盼攝
各省(區、市)贈予的作品,每一件都蘊藏著對新疆的深情。北京市帶來葡萄常料器作品《葡萄掛件》,飽滿圓潤的葡萄象征著圓滿幸福與團結一心,以及造型典雅、顏色富麗的景泰藍制作技藝作品《風吹百合香》。安徽省的馬鞍山絲綿畫作品《石榴結籽一家親》將絲綿纖維塑造成各族兒女圍繞石榴樹起舞的場景,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胥姣姣表示,這幅作品以“民族團結,美好生活”為主題,采用挫、拉、捻、剪等多種手法,通過精細的粘貼與立體造型,傳遞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情與奮進力量。此外,還有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刺繡作品《絲綢之路》、湖南省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作品《民族大團結》等,傳達著各省(區、市)與新疆和合共生、互鑒交流的美好寓意。
馬鞍山絲綿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胥嬌嬌 何雅盼攝
安徽省馬鞍山絲綿畫作品《石榴結籽一家親》 何雅盼攝
新疆回贈的作品則以本土技藝回應這份情誼。維吾爾族銅器制作技藝作品《青銅水壺》以植物花葉藤蔓為主要元素,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征;色彩鮮艷的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作品《胡楊林》以“8”字扣的傳統工藝編織出胡楊不屈的靈魂。
維吾爾族銅器制作技藝作品《青銅水壺》 何雅盼攝
52 件非遺作品以精湛的工藝丈量著非遺援疆的深度,以無聲的語言訴說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它們是文化潤疆的具象表達,是民族團結的生動載體,更是非遺援疆的珍貴成果。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何雅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