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彩虹布拉克景區的“巴太樹”下,游客們有序排隊等候打卡拍照。這場由電視劇《我的阿勒泰》引發的文旅熱潮,讓每一位到訪者都在這里感受到了劇集帶來的獨特魅力。
廣西游客鄭琴在觀看了《我的阿勒泰》后,便帶著家人首站來到彩虹布拉克。當見到“張鳳俠的小賣部”時,她不禁感嘆:“場景布置得太用心了,這里簡直就是電視劇的再現,我們的這趟旅程太值了!”
從“網紅”到“長紅”的蛻變
當游客們在“張鳳俠小賣部”的招牌前拍照,或在“巴太樹”下駐足凝望時,他們追尋的不僅是《我的阿勒泰》的場景復刻,更是一場對草原自由與人文詩意的集體追尋。隨著《我的阿勒泰》帶來的潑天流量,這片深藏于阿勒泰山脈的“彩虹布拉克”在短短一年間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一躍成為國民心中的“詩與遠方”。而阿勒泰的故事并未止步于流量狂歡——一場影視IP與文旅深度融合的實踐,正悄然重塑這片土地的價值鏈。
《我的阿勒泰》如同一把鑰匙,劇中遼闊的草原、澄澈的溪流與淳樸的游牧生活,把“彩虹布拉克”從地理坐標升華為精神符號,吸引游客門前來“沉浸式打卡”。面對驟增的文旅需求,哈巴河縣政府迅速響應:修復劇中場景、增設打卡點位、設計主題旅游路線……把“潑天富貴”轉化為可持續的旅游收入。該縣以“影視+文旅”為支點撬動產業升級,引入湖北童話世界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啟動彩虹布拉克景區建設,推動景點從“短暫爆紅”向“持久長紅”轉型。
影視文旅賦能多維價值
影視引流僅是起點,文化挖掘與民生改善才是深層內核。8月5日,記者在彩虹布拉克景區結束采訪后,便在手機中刷到了哈巴河縣人社局發布的景區專場招聘會預告。這場招聘會,可創造上百個就業崗位。旅游業發展的同時拉動餐飲、住宿及交通等配套服務業,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縣域經濟新生態。
哈巴河縣神河大酒店負責人包雪梅表示,《我的阿勒泰》的火爆為當地帶來了巨大流量。為更好宣傳推廣,酒店不僅在短視頻平臺發布大量宣傳內容,還為游客提供免費接送至各打卡點游玩、拍照等服務,確保每位游客都能留下難忘的回憶。
與此同時,文化符號借影視載體煥發新生,實現了“熒幕展示—游客體驗—技藝傳承”的閉環。劇中“木偶山羊跳舞”(非遺“沃爾鐵克”)場景引發游客追捧,非遺傳承人賽里克·合德爾毛拉的表演從瀕危技藝變為文旅亮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得到傳承,生態與人文價值也在此增值:游客在欣賞還原劇中場景的同時,更深刻感受阿勒泰“人生是曠野”的生命哲學。哈巴河縣依托背靠喀納斯、白沙湖的生態優勢,把地理景觀與影視情感共鳴結合,賦予旅游以精神療愈內涵。
影視熱度褪去后,哈巴河如何延續生命力?
《我的阿勒泰》播出一年來,劇集熱度自然衰減的挑戰已然顯現。對此,哈巴河縣探索出兩條路徑:一方面強化沉浸式體驗運營,通過復原劇中草原生活場景,設計氈房居住、騎馬牧羊等互動項目,把“觀劇感動”轉化為“在地體驗”,延長影視IP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構建全域旅游網絡,把彩虹布拉克與喀納斯、白沙湖等景區聯動,以影視流量為入口,引導游客探索更豐富的自然與民族文化資源,實現“單點引爆、全域受益”。
從“張鳳俠小賣部”前的笑聲,到“沃爾鐵克”技藝的舞動身影,再到景區工地上忙碌的本地工人,彩虹布拉克的蛻變詮釋了影視文旅的深層價值——它不僅是鏡頭的取景地,還成為文化傳承的活態博物館、民生改善的催化劑。當“到此一游”被賦予就業增收、文化認同、精神共鳴的多重內涵,阿勒泰的曠野之風,吹拂的已然是一片充滿韌性與希望的文旅新圖景。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古麗娜 張福新 占尼別克·別熱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