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更多人感受阿勒泰民俗文化,新疆阿勒泰地區吉木乃縣依托資源優勢,將打羊毛、做氈子等傳統技藝打造為特色旅游體驗項目,讓民俗文化煥發新的活力。近日,由河南、北京等地的近百名家長與孩子組成的旅游團走進吉木乃縣,近距離感受并親身參與民俗活動,開啟了一段難忘的文化之旅。
據了解,阿勒泰羊,作為草原孕育出的瑰寶,在吉木乃縣畜牧業發展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肉質鮮嫩多汁、營養豐富,脂肪分布均勻,是羊肉中的上品。在當地牧民的餐桌上,阿勒泰羊的羊肉以各種烹飪方式呈現,成為了招待賓客的佳肴。而阿勒泰羊的羊毛同樣珍貴,纖維長、彈性好、光澤度高,是制作氈子的優質原料。在吉木乃縣,制作氈子的傳統技藝代代相傳,歷經歲月沉淀愈發精湛。牧民們以巧手將羊毛變為實用且精美的氈房、氈帽、氈靴等制品,這些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體驗現場,家長和孩子們首先觀看了牧民們演示打羊毛和做氈子的過程。只見牧民們熟練地將羊毛梳理整齊,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將羊毛打散,接著均勻地鋪在木板上,噴水、卷起、滾動、拍打……每一個動作都嫻熟且充滿節奏。孩子們瞪大眼睛驚嘆連連,家長們則紛紛舉起手機記錄。
隨后,游客們開始動手嘗試。他們學著牧民的樣子,小心翼翼地鋪著羊毛,用力地滾動木板,在歡聲笑語中感受著傳統技藝的魅力。“這是一次特別珍貴的體驗!”河南游客杜鶴說。
對孩子們而言,這次體驗更是“漲知識”的課堂。學生王時浩興奮地說:“我第一次知道羊毛能變成氈子,自己動手做特別有趣!我還了解了阿勒泰羊的很多知識,原來它渾身都是寶。回去后,我一定要把這次經歷講給同學們聽。”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塞力克·肯恩斯汗 胡阿尼什·那斯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