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至29日,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大劇院里,中國芭蕾舞團(以下簡稱“中芭”)傾情演繹的經典芭蕾舞劇《舞姬》,以足尖為筆,在古絲綢之路上繪就一幅瑰麗的文明畫卷。聚光燈下,舞者以身體為弦,撥動穿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劇場之中,觀眾屏息凝神,仿佛佇立于恒河之畔與天山之麓的交匯之地,徜徉在東西方美學交織的秘境之中。足尖起落間, 那舞步里,藏著藝術傳承的密碼,也寫著文明互鑒的答案。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一、經典溯源與在地轉化:《舞姬》的歷史縱深與中芭演繹的價值維度
《舞姬》之所以被奉為古典芭蕾的“試金石”,正是因為它在藝術本體筑就了雙重豐碑:既是芭蕾技術從“炫技”到“精密”的奠基者,也是敘事藝術從“地域局限”到“跨域共鳴”的革新者。
1877年馬里烏斯·彼季帕創作這部作品時,取法印度史詩《沙恭達羅》,首次突破地域敘事邊界,將東方風情與芭蕾程式化語言深度融合,借妮基婭與索羅爾的愛情悲劇,把忠貞、背叛、犧牲等人類共通情感,化作足尖可訴的身體語言。其歷史價值,不僅在于奠定古典芭蕾技術標準,更在于構建起了一套跨文化身體敘事語法,讓傳說里的忠貞與犧牲主題,有了普世性的情感載體。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中芭復排演繹的《舞姬》為這部百年經典賦予了新的文化坐標。作為中國芭蕾標桿,此劇依托彼季帕原作骨架,以東方美學細膩滲透,既完成精神內核的創造性轉譯,更延伸了這部經典的價值維度。
其一,技術層面足見中芭的國際語言表達能力。《幽靈王國》一幕里,24名白紗舞者群舞調度如精密齒輪,足尖起落同步誤差近乎消弭——這既體現中國舞團對西方經典的技術傳承硬功,也印證經典藝術本就屬于全球,其生命力正來自不同文明的持續詮釋與創造。
其二,情感層面深拓跨文化對話維度。女主角的“毒蛇之舞”更見功力。痙攣式旋轉中無機械技巧堆砌,而是將具東方共情力的情感流動揉進每一次肢體震顫細節中。收放自如的控制力里藏著對“技術為情感服務”的深刻理解。這種“技術精準性”與“情感真實性”的平衡,恰是中國芭蕾“西學中用”的生動注腳,既印證古典芭蕾的“規范性”與文化詮釋的“在地性”能夠共生,也說明西方經典在東方語境中既能保持藝術本體純粹,又能生長出跨文化的情感共鳴。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二、絲路舞臺的共振:《舞姬》新疆上演的多維價值意義
當《舞姬》的足尖叩響新疆舞臺,恰似一粒藝術的種子落入沃土,產生了超越舞臺的深層共振。芭蕾的程式化動作本就有跨文化通約性,指尖顫抖傳遞絕望,大跳釋放憤怒,隊列展現神圣。這些“身體詞典”無需翻譯,卻能與劇中忠貞背叛、敬仰犧牲的情感產生共鳴。
更深層的共鳴源于歷史與地理的交匯,從文化地理的特質來看,新疆作為古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匯的核心樞紐,克孜爾石窟飛天“手持蓮花、單足立地”的舞姿,與芭蕾arabesque動作的美學追求暗合,更讓這種“跨文明身體語言”的對話有了在地性的歷史依托,觀眾所見不僅是異國傳說的演繹,更是自身文明脈絡中“藝術無界”的鮮活印證。
從文明互鑒的實踐維度而言,《舞姬》的上演正是藝術“走進來”與“走出去”的有力印證。中芭抵達烏魯木齊時,本地舞團舞者旋腕起舞相迎,中芭演員雖感意外,卻即刻踮腳回應——當歡快的麥西來甫遇上芭蕾碎步,兩種足尖在機場大廳即興交融,儼然這場演出的提前序曲。那些因對照而彰顯的,正是民間舞的靈動與力量。這種“經典為鏡、本土為魂”的互動,恰是世界舞蹈語匯的養分。一如當年《舞姬》吸納東方音樂素材,今日的文明互鑒,正讓藝術的根系扎得更廣闊。
而從當代文化建設的意義來看,《舞姬》的新疆之旅,不僅讓古典藝術激活地域文化活力的獨特作用得以顯現,更以具體實踐為新疆舞蹈的當代創作拓開了可資鏡鑒的思路。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三、創作鏡鑒與基因激活:《舞姬》對新疆舞蹈當代創作的啟示
這一思路所延伸的脈絡,既為新疆舞蹈的當代創作鋪設了可借鑒的藝術范式與創新路徑,也為其在守正創新中突破地域邊界、構建當代語匯提供了深層啟示。
其一,在技術體系的“解構與重構”中強化本體自覺。
《舞姬》的啟示正在于,可對本土動作元素進行“技術解構”——打破原有“即興性”“經驗性”傳承模式,系統化提煉旋腕角度、移頸幅度、步伐節奏等量化指標,再依敘事需求重構為富有邏輯張力的組合。如此既保留“原生態”文化基因,又賦予精密的舞臺表現力。這種技術本體的梳理,能讓新疆舞蹈在堅守風格特質的同時,獲得更廣闊的敘事承載力。
其二,在文化符號的“在地轉化”中拓展表達維度
《舞姬》的創作智慧,正體現于對文化符號的深度提煉——它不簡單移植東方傳說,而是將抽象情感錨定于可感的肢體動態:尼基婭花籃獨舞時,手臂近乎畸形的折疊與延展,絕非單純技巧展示,而是將“愛與恨的撕扯”具象為身體的矛盾軌跡;群舞“幽靈王國”的隊列收縮與擴散,亦非幾何構圖的刻意排布,而是以空間聚散隱喻“生死的隔閡與牽絆”。這種將異域符號提煉為普世情感的處理,實現了從“文化表象”到“人類共情”的躍升,為新疆舞蹈處理本土文化元素提供了重要范式。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其三,在傳統與當代的“共生機制”中激活創新動能
《舞姬》此次新疆演出采用娜塔麗婭·瑪卡洛娃版本,珍貴之處在于忠實復原第三幕神廟坍塌場景以重現彼季帕最初構想。中芭以數字化舞美注入當代活力——虛實投影構建神廟石柱交錯之景,動態光影讓幽靈王國霧氣隨舞姿流動,火焰特效強化神秘氛圍,這一實踐既造就了震撼的視覺盛宴,更將故事情緒推向高潮。《舞姬》啟示我們:古典藝術的當代生命力,正與地域文化基因相融,于歷史根系上生長出當下的枝芽。新疆舞蹈的當代創作,未來亦可循此思路——在保留“核心語匯基因”基礎上,引入科技手段、融合跨學科思維,構建“傳統為體、當代為用”的新形態。
結語
當《舞姬》終幕的紗巾輕落,舞臺燈光漸暗,劇場里的風似仍攜著白紗的柔潤。這部經典劇目在新疆的上演,可稱一次“小切口、大主題”的文化實踐。
中央芭蕾舞團《舞姬》演出劇照
從《舞姬》的演繹中,新疆舞蹈創作者當能明晰:真正的“當代性”絕非對傳統的顛覆,而在于對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刻認知與創造性轉化。當新疆舞蹈能如《舞姬》這般,既守持“旋腕移頸”中的文化密碼,又將其轉化為跨越邊界的情感語言,便能在世界舞蹈對話中,既保有“這一個”的獨特性,又具備“每一個”的共鳴力——這正是《舞姬》的足尖在新疆舞臺上,為本土創作留下的珍貴啟示。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萬瑩
(萬瑩,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員、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照片來源: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組委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