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至13日,2025新疆超級草莓音樂節在烏魯木齊天山明月城熱力開唱。作為電力供應方,國網新疆電力促成了100張綠證交易,實現音樂節100%全綠電供應,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0噸,相當于6000棵樹一年的碳吸收量。這場“零碳音樂盛宴”的實踐,正是新疆能源轉型的生動注腳。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20周年。20年來,從大漠戈壁到綠洲城鄉,從風電場葉片的勻速轉動到光伏板的藍光閃爍,國網新疆電力始終緊緊圍繞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和全國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的定位,以電網為樞紐、以創新為引擎,在能源轉型、生態保護、經濟賦能等領域交出亮眼答卷,讓綠色成為新疆能源發展的鮮明底色。
綠網筑基:從大漠孤煙到綠電樞紐的能源躍遷
盛夏8月,塔里木盆地東南緣的戈壁荒灘上,暑氣蒸騰。中國綠發新疆中綠電若羌400萬千瓦光伏項目的“藍色矩陣”在驕陽下鋪展,數百萬塊光伏板綿延數十公里,汲取光能,轉化為澎湃綠電,經若羌750千伏變電站匯入電網,驅動南疆工廠的機器轟鳴,點亮千家萬戶的燈火。
新疆坐擁十大風區、五大光區,風光資源儲量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如何將“風”“光”自然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國網新疆電力以電網升級為核心,構建“發、輸、儲、用”全鏈條綠色能源體系,推動清潔能源從“零散分布”邁向“集約利用”。
特高壓直流通道架起“綠電高速路”。2025年6月10日,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為新疆外送特高壓直流通道再添一“翼”。作為我國首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特高壓工程,它以2260公里的輸電距離演繹“時差里的綠電接力”。當重慶傍晚7點亮起萬家燈火時,新疆哈密的陽光仍在戈壁光伏板上積蓄能量,每日近1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跨越千山萬水,點亮山城夜晚。而作為我國西電東送的重要通道,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多年來持續穩定輸送新疆清潔能源,為我國中東部地區提供了可靠的綠色電力支持。
在建工程也在為能源輸送“添磚加瓦”。當前,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電環網工程(簡稱“環塔工程”)正在加速推進。該工程建成投運后,將為南疆環塔里木區域超50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提供并網通道,同時強化和田、若羌等邊遠地區電網結構,使南疆電網供電可靠性提升30%以上,推動能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巴州—鐵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通過增高鐵塔、科學優化路徑等方式保護胡楊林。(馬元 攝)
隨著一批批輸變電工程建成落地,新疆外送能力持續躍升。目前,已形成“兩交三直”外送通道,自2010年實施疆電外送以來,“疆電外送”已覆蓋22個省區市。截至6月底,新疆累計外送電量達到9307.79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外送電量達2734.11億千瓦時,占總外送電量近三成,相當于減少標準煤燃燒約827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23億噸,為實現全國減碳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外送通道的完善為新能源消納拓展了空間,也促使新疆本地新能源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已建成5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新疆電網新能源裝機量達1.28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的58.45%,成為網內第一大電源。這一歷史性突破,不僅見證了國家“三基地一通道”建設的成果,更彰顯了新疆從“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的轉變。
高比例新能源并網離不開穩定的電力調節能力,儲能技術正成為破解“消納難題”的關鍵。“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離不開儲能技術的支撐。”國網新疆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負責人介紹。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新型儲能總裝機達1207萬千瓦/4002萬千瓦時,規模居全國前列;加上2024年全面投產的阜康12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形成了“新型儲能+抽蓄”的多元調節體系。
這套體系有效平抑了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當風速驟增時,儲能電站快速吸納多余電量;光照減弱時,抽蓄電站釋放電能填補缺口。得益于新型儲能的發展,新疆電網新能源利用率提升4.6個百分點,為高比例新能源電網穩定運行提供了“新疆方案”。
綠脈共生:從候鳥家園到云杉胡楊的生態答卷
6月26日,阿勒泰烏倫古湖濕地生機盎然,水鳥媽媽們在淺灘照料雛鳥,喂食、梳羽間盡顯溫情。當天,“疆電護航·飛羽共生”公益行動在此展開。志愿者在鳥類專家帶領下深入濕地,記錄鳥類活動軌跡;國網新疆電力工作人員則將科技與生態保護融合,在輸電桿塔安裝防鳥刺、建設候鳥觀測站,為遷徙鳥類打造安全通道。這是該公司“候鳥生命線”公益品牌的第12年實踐,已累計在輸電線路周邊建成23個鳥類保護觀測點,實現電網與候鳥和諧共處。
從“生命鳥巢”為猛禽搭建棲息巢穴,到“綠電方舟”助力瀕危物種保護,國網新疆電力將生態公益融入企業基因。數據顯示,這些舉措使輸電線路鳥害故障同比下降40%,既保障電網安全,又守護鳥類家園,實現“鳥線雙護”雙贏。
在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新疆電網建設始終面臨著“發展與保護”的雙重命題。國網新疆電力以“最小生態擾動”為原則,將生態保護貫穿工程規劃、建設、運維全周期,實現了電網與胡楊、雪嶺云杉、候鳥等生物的和諧共生。
讓輸電線路繞開“生態紅線”,是電網建設中生態保護的首要舉措。伊犁—博州—烏蘇—鳳凰Ⅱ回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穿越蒙瑪拉森林公園時,采用“增高鐵塔 + 路徑繞行”方案,鐵塔增高10多米,線路繞行2公里左右,避讓了2600余棵雪嶺云杉。塔基施工中,用方木鋪墊地面、人工組塔替代機械作業,完工后播撒原生草籽恢復植被,做到“占補”平衡,保證森林公園植被覆蓋率不減少,加快生態環境恢復,減輕施工對森林公園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伊犁—博州—烏蘇—鳳凰Ⅱ回750千伏輸電線路工程。(馬元 攝)
環塔工程同樣體現生態智慧。為保護塔里木河沿岸胡楊林,工程團隊通過無人機測繪優化路徑,避免砍伐3600余棵胡楊;在沙漠區段采用“草方格+光伏治沙”模式,鋪設草方格48萬平方米,使沙丘流動速度減緩60%,為周邊光伏治沙項目創造條件。
一系列生態保護舉措,讓電網建設與生態修復形成良性互動。截至2025年6月,國網新疆電力已連續11年保持電網新項目環評率100%,在全疆16個生態敏感區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修復同步推進。
科技手段也為區域減碳提供支撐。在國網新疆電力能源大數據中心,“電碳一張圖”實時顯示全疆73家電廠的碳排放數據。這個融合全國碳排放監測平臺成果的系統,可精準核算區域、行業碳排放強度,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減碳一本賬”。在準東開發區,神火煤電自備電廠安裝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線監測裝置,通過新能源云新疆碳中和支撐服務平臺,實現碳排放“監測—分析—管控”閉環管理。目前,該平臺已服務昌吉州綠色金融轉型、第七師錦疆化工碳賬戶開設等項目,推動“電力數據”轉化為“減碳動能”。
綠電賦能:從產業轉型到民生改善的全面升級
8月5日,在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經開區化工產業園的晨曦中,新疆兵能新材料公司的聚甲醛生產線正在運轉。巨型反應塔內,來自毗鄰光伏綠氫基地的綠氫與捕集的二氧化碳發生耦合反應,生成翠色的甲醇流,最終轉化為被譽為“塑料金屬”的聚甲醛材料。這個年產4萬噸的項目,是新疆綠電賦能產業轉型的典型代表。
距離聚甲醛項目不遠的庫車綠氫示范項目,300兆瓦光伏電站正為制氫工廠提供綠電。作為中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煉化項目,這里的電解槽每天可生產54噸綠氫,通過管道輸送至煉化企業替代天然氣制氫。項目運行394天來,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8.5萬噸,相當于植樹30萬棵。
當前,新疆正著眼構建具有本地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點打造包括先進制造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內的“十大產業集群”。為助力各產業集群加速發展、綠色轉型,國網新疆電力深化“陽光業擴一站通”平臺與自治區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的信息共享,將供電服務提前至企業項目備案階段。針對重點項目組建復合型跨專業柔性團隊,確保配套供電工程與客戶項目同步推進。
這種高效服務模式讓企業受益匪淺。2024年,烏魯木齊首家小米汽車交付中心從用電申請到通電僅用18個工作日;新疆廣匯新能源年產120萬噸甲醇項目的供電工程提前3個月完工;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多晶硅項目通過定制化供電方案,降低用電成本12%。數據顯示,2024年新疆新興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8%,綠電在工業用電中的占比提升至35%。
綠電不僅推動產業轉型,也在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車成為越來越多旅客在疆出行的首選。“現在開新能源車環疆,再也不怕沒電,經濟又環保。”烏魯木齊車主李先生最近完成了一次環疆旅行,沿途通過“網上國網”APP查詢充電樁,在高速服務區順利補能,全程無憂。這一良好體驗背后,是新疆充電設施的快速完善。
國網伊犁伊河供電公司員工在伊犁昭蘇縣天馬旅游文化園對景區周邊充電樁開展安全用電檢查。(劉顯剛 攝)
截至2025年6月底,新疆電網覆蓋的97個縣級行政區實現公共充電設施全覆蓋,1186個行政鄉(鎮)覆蓋率達98%。重點完善的高速路網充電設施運維,提升了新能源車主長途出行體驗。國網新疆電力開發的自治區智慧車聯網服務平臺,自2021年12月投用以來,已接入高速路網282座充電站、717臺充電樁(實現運維無盲區),累計納入156家運營商、2575座充電站、10412臺充電樁,讓綠色出行在新疆大地暢行無阻。
鄉村地區,綠電帶來的變化同樣顯著。和田地區于田縣達里雅布依村,這個從沙漠腹地搬遷的村莊,如今家家戶戶都用上電采暖。村民麥麥提明·艾則孜笑著說:“以前燒煤又臟又貴,冬天擔心煤氣,一個冬天買煤要近千元;現在用電采暖,溫度可調,屋里干凈,電費才700多元,能省200多元呢!”成為南疆清潔取暖的縮影,綠電讓鄉村生活更舒適、更環保。
作為“電氣化新疆”建設的重要部分,2019至2021年,自治區投資105.36億元開展南疆“煤改電”一期工程,覆蓋24個縣(市)291個鄉鎮3101個村,惠及89.2萬戶群眾;2022至2024年,南疆“煤改電”二期工程繼續推進,覆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五地州。國網新疆電力組建共產黨員突擊隊,頂烈日、戰風沙,晝夜奮戰保障電采暖設施改造及配套電網建設。如今,南疆農村告別“煙熏火燎”,人居環境改善,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
從特高壓鐵塔到光伏矩陣,從雪嶺云杉間的輸電線路到鄉村屋頂的太陽能板,國網新疆電力正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山”理念。站在新起點上,國網新疆電力將繼續以電網為紐帶,推動更多綠電上網、更多產業轉型、更多民生受益,讓綠色成為新疆高質量發展的最亮底色,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新疆經驗”。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余艷春 李希、姚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