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過四個多月精心呵護,由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采用全根系快速育苗法,培育的20萬株胡楊苗分批次出圃移栽,這種快速育苗法不僅節約時間、經濟成本,且大幅提升成活率,在全國尚屬首次。隨著技術不斷成熟,未來將有大片新林,扎根大漠、戈壁,為新疆生態建設再添新的“生力軍”。
喀什地區澤普縣胡楊幼苗移栽現場。林國強 攝
這兩天,在喀什地區澤普縣奎依巴格鎮斯日木村境內的戈壁灘上,工作人員正忙著對胡楊苗進行移栽,這片土地土壤石塊大、砂礫多、保水性差,對科研團隊和胡楊苗的移栽也是一次考驗。為了保證胡楊苗的成活率,科研人員在移栽過程中,給每個樹坑中撒下一定量的保水劑和有機質,確保新苗能夠茁壯成長。
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蓋中帥指著手中的土壤說:“你看這個土壤通過混合保水劑吸水以后,是這樣凝膠的狀態,可以鎖住水分,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在胡楊幼苗成長過程中,保水作用會更好。”
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移栽前的保水劑試驗。林國強 攝
為檢驗速生胡楊苗的移栽表現,從六月份開始,李志軍團隊先后在塔里木大學試驗地、阿瓦提縣沙土地進行試驗,結果表現良好。而這次在戈壁上種植,幼苗要接受高溫、干旱、大風考驗,如成功存活,可實現全地貌移栽。
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說:“我們在6-7月份移栽,這也是最難的一個季節,如果我們在這移栽成活了,那對我們胡楊全根苗移栽技術的試驗和推廣,也可以畫上一個最完美的句號,因為我們可以應對所有的條件。”
技術人員正在進行人工胡楊幼苗移栽。林國強 攝
喀什地區澤普縣自然資源局局長許萬敏說:“種胡楊樹雖然我們有一些本土的經驗,但是缺少科研力量和技術的支撐,如果有了這些種植條件,我想會越種越好。”
胡楊是抵御風沙的“生態衛士”。過去樹苗培育都是在大田,需要2--3年時間,移栽時由于根系大,需斷根進行栽培,成活率還不到50%。
而塔里木大學李志軍團隊現在采用溫棚全根系快速育苗法,不僅打破了季節限制,育苗周期也可縮短至4個月,還攻克了胡楊林自我更新速度慢、人工育苗周期長的難題,實現對天然胡楊林的隨時補植補造。而在喀什地區澤普縣栽植胡楊幼苗數量共達到3萬株,其余10多萬株將陸續分階段栽種。
李志軍(中)介紹胡楊幼苗的長勢情況。林國強 攝
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說:“這種技術可以實現當年育苗、當年移栽,并且當年就能成苗,能夠越冬成活,成活率非常高。像我們這個幼苗的根扎下去,只要水能夠保證,是一定可以活的,移栽成活率達到90%以上是肯定沒有問題的。”
據了解,我國胡楊林面積占世界的61%,其中91%生長在新疆,89%集中在塔里木河流域。2019年起,新疆啟動“塔里木河流域胡楊林拯救行動”,國家每年安排資金約4000萬元,用于胡楊林引洪補水附屬設施建設,截至2024年底已累計完成胡楊林引洪灌溉1662.37萬畝,胡楊林區引洪補水區域幼苗存活率增長約5%到20%。
李志軍(左二)正在指導團隊成員胡楊幼苗移栽前的注意事項。林國強 攝
李志軍(左三)和團隊成員正在查看準備移栽的胡楊幼苗。林國強 攝
作為研究胡楊的專業團隊,多年來李志軍教授先后帶領師生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等胡楊核心種質分布地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采集胡楊種子,目前已采集種質基因材料4779份,并全部提取了DNA,眼下正在進行遺傳多樣性研究。
位于喀什地區澤普縣的胡楊幼苗繁育大棚。林國強 攝
胡楊幼苗長勢良好。林國強 攝
已經達到移栽條件的胡楊幼苗。林國強 攝
已經達到移栽條件的胡楊幼苗。林國強 攝
李志軍團隊在喀什地區澤普縣新培育的胡楊幼苗長勢良好。林國強 攝
李志軍表示:“它的重要意義就是我們保存了世界90%以上分布范圍的胡楊的遺傳多樣性,通過這樣的保存,我們可以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它們里頭蘊藏著豐富的抗逆性基因資源。比如說抗旱的基因、抗鹽的基因,或者是一些抗病的基因,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基因資源,再創制新的種質,提供更多優異的林木種質資源,讓我們的生態屏障建設得更好。”(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 金付生 林國強 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