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市將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與棉花種植深度融合,依托智慧水務平臺構建起數字棉花智能化管理系統,棉農只需輕點手機APP,就能遠程完成灌溉、施肥等環節的“一鍵操作”,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推動當地棉花產業加速向精準化、高效化轉型。
在庫車市墩闊坦鎮塔格瑪克村種棉大戶王水杰的500畝棉田里,飽滿的棉桃掛滿枝頭,枝葉茁壯舒展,豐收的圖景在科技護航下愈發清晰。
王水杰說:“我們這塊地以前鹽堿大,產量上不去,現在用了這個高標準智慧農田,今年棉花長勢也很好,一顆上面平均有八九個桃子,大概估計產量在500公斤左右。”
王水杰家的棉花之所以比往年長得好,得益于高科技農業技術的運用。今年他家的500畝棉田全部用上了新疆新橋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智慧農業系統,從種植到管理都有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服務。現在他躺在家里刷手機、點開APP就能知道哪塊地該澆水、該施肥,手指一點全部搞定,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個電話服務人員就能到田間地頭解決。
走進庫車市數字棉花種植基地,田間不見往日忙碌的灌溉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分布均勻的智能傳感器——它們實時捕捉土壤濕度、溫度、養分含量等數據,經無線傳輸匯聚至農業智能化數字應用平臺。棉農打開手機APP,每塊棉田的生長情況一目了然,依據系統推送的精準建議,遠程操控智能水肥一體機和田間電動閥,灌溉、施肥、化控等環節輕松實現“一鍵到位”。
新疆新橋水務股份有限公司高標準農田項目負責人扈緯祿說:“我們通過田間‘四情’設備,能夠有效地監測到土壤、墑情、病蟲害以及小型氣候,通過設備的上傳信息,我們能有效地發現田間缺失的水分以及土壤缺失的元素,第一時間專家團隊可以根據上傳的信息,制定有效的方案,幫助農戶解決田間出現的一些問題。”
為推動棉花產業轉型升級,新疆新橋智慧水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高校研發的數字棉花系統,整合了土壤墑情監測、氣象預警、蟲情識別等多元功能,搭配無人機遙感巡檢,構建起“天上看、地上測、云端管”的全鏈條管理模式。通過高科技手段實現農情監控、數據采集、智能分析與精準診斷,做到科學研判、提早防治,有效破解了棉花生長數據收集難、生長環境感知不準、病蟲害監測不及時等問題。同時,專業運維技術隊伍每日深入田間,及時解決生產難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目前,庫車市已有25萬畝棉田接入智慧管理平臺,不僅破解了當地水資源緊張的難題,更推動棉花品質持續升級:每畝用水量較傳統模式減少近30%,單產提升約15%。庫車市將繼續擴大智慧化應用范圍,讓“指尖操控”成為常態,為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王建強 謝超 吐爾松·托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