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百年的傳承歷史。這支被譽為“中華戰舞”的藝術奇葩,憑借特殊的表演形式與激越的藝術氣質,在百花齊放的中國舞蹈之林中享譽大江南北。2025年7月,第七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于盛夏的烏魯木齊揭開帷幕。作為唯一一部以嶺南文化為創作題材的參展作品,廣州歌舞劇院舞劇《英歌》向全疆觀眾獻上了最炙熱的誠意。
一、以“非遺文化”為根基的創作理念
舞劇《英歌》以傳統節慶習俗為創作藍本,通過身體敘事的創意化表達,實現了中華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該劇雖以傳統民間舞蹈“英歌”直接命名,卻并未局限于單一非遺文化的呈現。劇中所展現的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其中包含傳統戲劇“鐵枝木偶”,民俗儀式“出花園”,傳統技藝“潮繡”“木雕”“嵌瓷”,編導甚至還將傳統美食“潮汕牛肉丸”搬上舞臺。整部作品猶如一幅生動鮮明的嶺南文化長卷,讓觀眾在熱血沸騰的“英歌之舞”中感受潮汕地區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二、以“英歌棒”為線索的敘事手法
從結構來看,舞劇《英歌》全篇由序幕、七幕正劇與尾聲構成。作品以充滿奇幻色彩的“時空穿越”與“時空交織”的敘事手法,講述了主人公陳心遠偶然發現父親遺留的一對“英歌棒”,而揭開父親遠下南洋卻杳無音信的奇境之旅。
全劇的敘事主線在父親遺留的這對“英歌棒”中展開鋪陳。陳心遠因思念父親而介入幻境,在跨越時空的重逢會面里,訴說著無盡的牽掛。在“英歌棒”指引下的幻境征途中,陳心遠看到了“武士”裝扮的父親與邪祟搏斗,看到了父親母親新婚之夜的暖紅燭火,看到了與父親并肩作戰的藍色麒麟與玄武“四靈”,還看到了母親為父親縫制腰帶而雙手磨出的老繭。從“思念”到“入境”,從“抉擇”到“歸潮”。仿若那對承載家國情懷的“英歌棒”,在歷史的浪潮中敲擊出鏗鏘有力的節奏,既接續著先輩們抗擊外敵時的斗志與決心,也在充斥著思念的幻境光影里為陳心遠鋪就了一條從迷茫到堅定的歸途。那些曾讓陳心遠困惑的“背井離鄉”,已然在父輩們揮舞著英歌棒的身影中找到答案。
三、以核心道具為載體的多義性表達
“英歌棒”作為貫穿全劇始終的核心符號,實現了舞蹈道具從一物多用到物盡其用的藝術價值。從舞蹈道具的作用與立意角度辨析,“英歌棒”通過舞者的多段運用,既能輔助舞臺角色塑造典型形象,還能作為連接過去與當下、牽系先輩與后輩的精神紐帶,以此顯現區域文化的個性與共性。
例如在第二幕中,編導為呈現潮汕人民的生活場景,巧用瑜伽球與英歌棒刻畫了地方特色美食“潮汕牛肉丸”的制作過程。舞者沿用英歌的動作套路,讓起落翻飛的鼓棒化作這道美食必不可少的捶打器具。鼓棒的一起一落,暗喻著潮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與傳統技藝的堅守。而瑜伽球的加入更是全劇的亮點之一,舞者時而用膝蓋擰碾球體,時而用雙手揉搓“肉泥”。此類模擬性動作借助道具與身體的創新性組合,共同描摹出處理食材時的生動畫面,延續了生活場景的真實感與舞蹈藝術的細膩感。
在第二幕雙人舞片段中,“英歌棒”化身為牽引父母愛情的信物與紐帶,以“一棒一槌”編織了這段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在雙人舞接觸與借力、纏繞與脫離、道具互動等技法的配合下,“英歌棒”最終成為父母拜天地、敬高堂的一炷香。從文化層面解析,“英歌棒”作為英歌舞的重要道具,主要蘊含團結協作、驅邪祈福的美好寓意。從情感維度而言,編導將舞蹈道具演化為具有符號含義的一炷祈愿香,是將英歌本體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與傳統婚俗相融合,既體現了創作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意,也象征著舞劇中主人公父母對婚姻的虔誠期許,此設計為全劇的亮點之二。
在舞劇第三幕中,編導以矩形門框勾勒出祠堂廟宇的肅穆與莊重,隱喻著潮汕人民精神家園的具象化縮影,身著大地色系服裝的舞者們以奇異姿態化身為各式木雕懸墜于門框之上。此時,陳心遠手中的“英歌棒”仿若一把鋒利的刻刃,在舞動間將木雕這一靜態藝術轉化為動態的視覺呈現。在動作設計中,編導著重突出木雕藝術創作時匠人們“鑿與刻”的身體語匯,以“英歌棒”的連續點戳體現刻刃入木時“鑿”的過程,以大幅度的橫劈與揮砍來體現木料成型時“刻”的工序。實現這一創作理念的關竅在于藝術形式之間的互通與跨界融合,在賦予“靜態”木雕藝術生命力的同時,將民間舞蹈的“動態”精髓深入挖掘,形成鮮明對比。
四、以傳承創新為路徑的舞臺轉化
傳統的英歌表演主要依托大型民俗活動的場域,以群眾的聚集性來顯現驅邪逐疫、迎新納福的功能性特征。舞劇《英歌》則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基底,經過藝術化的加工處理,弱化英歌在民俗活動中的功能性特征,著重凸顯民俗儀式在舞臺空間中的莊重與肅穆感。此種創作手法將傳統民俗活動中碎片化的舞蹈素材凝練為完整的故事情節,實現了英歌從“民俗儀式”到“舞臺藝術”的成功轉化。
其次,民間場域中的英歌皆由男性來塑造儀式中的不同角色,舞劇《英歌》則掙脫了性別束縛,突破了“男性專屬”的表演范式。從學理層面解析,民間舞蹈或民俗儀式對表演者的性別設定制約,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中性別觀念的秩序化表達。舞劇《英歌》消解了性別壁壘,讓女性參與其中演繹男性之舞,是創作者在尊重“英歌文化”的前提下,以新的性別視角激活傳統藝術的當代生命力,并有機的延續了英歌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五、以科技賦能為手段的融合呈現
在數智化深度發展的當下,科技賦能藝術創作的優勢日益凸顯,中國科技的不斷更新也為舞臺藝術創作的優化與改進注入鮮活動力。舞劇《英歌》借助全息投影與鏡像裝置,不僅協助作品的敘事鋪墊更富邏輯性,還使舞臺空間的物理維度進行多元的拓展。實現了從二維空間到多維空間的過渡,從線性鋪陳到立體呈現的效果。
在第三幕中,演員為塑造嵌瓷藝術的線條美感,以大量手臂動作的空間變化演繹了嵌瓷工藝制作過程的繁瑣。從塑胚到成型,從“破碎”到“凝聚”,當全息投影精準的映射在舞者化身的“嵌瓷”之上,那束流動的光影幻化成畫筆為這件藝術瑰寶暈染成色。舞臺上重塑后的嵌瓷以舞者身體在場的寫實與投影光線的交織,呈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碰撞。
在第六幕雙人舞片段中,舞臺以陳心遠母親縫制潮繡的畫面展開。編導以非接觸形式的創作技法,讓這段雙人舞突破了肢體接觸的局限性。此舞段中父親所處的舞臺環境為虛擬環境,編導以全息投影與鏡子裝置將奔波在外的父親形象以鏡像的形式投置在舞臺空間。母親在現實中遙想,父親在幻境中凝視,二位舞者雖無直接的肢體接觸,但通過呼吸的默契、動作的對稱、空間的均衡,營造了雙人舞情感互動的深層聯結。最終,父親拿出那封未能寄出的家書漸漸消失在鏡像的光影中,而等待丈夫的潮汕女性只能將那盞寫著“平安”的油紙燈輕輕的放入海面。
結語:舞劇《英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為創作導向,以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銳意創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給予深刻的啟示。以《英歌》為典型案例的中國舞劇,正朝著“地方民俗”到“中華文化標志”的不斷邁進,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文藝審美體系的同時,成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厚植文化自信的舞劇經典。
照片來源: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組委會辦公室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孫祥
新疆藝術學院 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 孫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