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室墓、陶器、銅錢……在新疆庫車市龜茲魏晉古墓遺址博物館內,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1600年前中原與西域的文明交融故事。作為新疆首座地下遺址博物館,這里通過“考古+科技”的展陳模式,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2007年,庫車友誼路古墓群的發掘震驚考古界。其中,新疆首次發現的漢式磚室墓,印證了晉十六國時期中原文化對龜茲地區的深遠影響。“墓葬形制、隨葬品類別與中原地區高度相似,直接反映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治理和漢文化的傳播。”龜茲魏晉遺址博物館負責人梅陽介紹。古墓群的發掘成果使其入選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也為研究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物證。
占地5000平方米的博物館突破傳統展陳方式,地下展廳完整呈現了15座原址保護的墓葬。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表示,通過虛擬復原、數字化交互等技術,游客能直觀感受魏晉時期龜茲人的喪葬習俗與社會生活。“例如陶甕上的蓮花紋飾,既受佛教藝術影響,又融合了中原審美,正是多元文化共生的體現。”這種“考古+科技”模式,不僅提升了文物展示效果,更成為新疆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創新典范。
作為“文化潤疆”的重要平臺,博物館通過文物展陳、學術研討等活動,深入闡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龜茲博物館館長馬麗麗強調:“從絲路商旅的銅幣到帶有漢字銘文的磚瓦,這些實物證據共同構建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歷史敘事。”近期,該館憑借獨特的策展理念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博物館新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前來探尋文明交匯的密碼。
目前,博物館已與多家研究機構合作,持續推進文物保護與歷史研究,為譜寫新疆文化繁榮新篇章注入持久活力。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龍坤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