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每個家庭的“心頭事”,在新疆福海縣永安路社區,“讓每個家庭至少一人就業”不是空話。社區以黨建為引領,通過資源整合、產業賦能,打造“就業驛站”,集成政策宣傳咨詢、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維權保障等功能,累計服務咨詢200余人次,推動153人穩定就業,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不少家庭的日子有了新奔頭。
精準摸排,把準就業“脈搏”
“現在需要一名電工師傅,要求能處理一般用電問題。”“牛肉面館需要一名會拉面的男性師傅,需要有職業上崗證書”……7月29日,在福海縣永安路社區辦事大廳,居民解雪瑩在社區干部的邀請下,成功加入“福海縣永安路社區崗位信息推送群”,一會的功夫,群里就有陸續的招聘信息彈出。
解雪瑩之前因為專業不對口,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社區干部了解情況后,及時給她做了求職登記,針對她的崗位需求做重點推薦。“之前找工作,沒有什么目標,報酬也不敢多提。現在社區根據我的情況給我推薦很多合適的崗位,自己有了挑選的余地,心里很踏實。”解雪瑩說道。
為摸清每個家庭的就業情況,福海縣永安路社區設立“黨員就業創業宣傳隊”,組織包戶干部開啟了“地毯式”走訪和就業政策宣講。白天上班族不在家,工作人員就晚上上門;老人說不清情況,就聯系其子女細細問,做到隨時聯系隨時統計隨時推薦。
與此同時,社區還建立未就業人員動態臺賬,詳細記錄成員年齡、技能特長、期望薪資等信息,并量身定制《就業計劃書》:對就業困難的家庭,工作人員會標注“重點關注”;寶媽們希望能兼顧帶娃和工作,需要彈性崗位;對未就業畢業大學生開展“一對一”跟蹤服務。這些細節,都成了后續幫扶的“指南針”。
多方聯動,搭起就業“橋梁”
有了求職需求清單,社區開始四處“找門路”。作為永安路社區就業專干沙麗哈·沙爾山別克幾乎每天都要把周邊的商場、超市、餐館、物業公司跑一遍。剛開始跑企業時,不少老板直擺手:“我們不缺人,再說也不了解你們社區的人靠譜不靠譜。”沙麗哈·沙爾山別克總是耐心保證:“我們推薦的人都經過初步了解,踏實肯干,要是不合適您隨時跟我們說,我們再調整。”
真誠總能打動人。社區周邊的一家“餓了么”率先松口,提供了4個外賣崗位,要求能騎摩托、手腳麻利。社區立刻從臺賬里篩選出4名符合條件的居民,其中就有20多歲的哈依爾別克·霍孫,自從在“餓了么”工作后,小伙每天生活都很充實。他興奮地說:“現在正常每個月能接30-40單,每個月收入在8000元左右,如果跑的勤,一萬元也是有的。”
除了線下跑企業,社區還搞起了“線上招聘會”。工作人員把收集到的崗位信息整理成表格,發到社區居民微信群里,標注清楚崗位要求、薪資待遇、聯系電話。居民郭玉梅就是在群里看到有招保姆的信息,第一時間和社區干部取得聯系。“這個工作很適合我,離家近能照顧孩子,大家還相互認識。”郭玉梅笑著說。
工作落實的快,大家對社區越來越滿意。福海縣果在鮮超市老板張亞琪直言:“現在社區干部主動上門對接我們,詢問我們的用工尋求,這讓我們感覺很溫馨。只要符合條件,我們會優先考慮轄區居民。”
隨著就業概率的穩步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到社區找工作。“我文化不高,但我有烤馕的技術”“我會騎摩托車,有合適的崗位嗎?”……“看見居民因為我們的牽線很快找到了工作,我特別開心,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沙麗哈·沙爾山別克由衷地說道。
技能培訓,練就就業“本事”
面團如何發酵、奶油如何裱花、烘焙如何把控溫度……今年年初,永安路社區根據居民需求特別開設西式糕點培訓班,請了有經驗的面點師傅手把手現場教學,吸引不少居民來學習,有23名學員還獲取西式面點師初級證書。
居民馬清云學得特別認真,筆記記了厚厚一本,結業后由于手藝出色很快被奎屯一家西式糕點房請去做師傅,月薪比以前打零工多了近兩千,她開心地說:“社區辦的培訓班,教的都是能立馬用上的真本事,實在!”
“光有崗位還不夠,得讓居民有‘拿得出手’的本事。”福海縣永安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歐陽玉蘭表示,為此我們邀請福海縣福源人力職業技能培訓公司來社區開展電工、焊工、家政和烹飪等免費技能培訓:與縣人社局、團委、總工會和退役軍人事務局對接,舉辦青年人才招聘會、退役軍人(家屬)招聘會,積極推薦有就業意愿人員。”
培訓也講究“按需定制”。隨著暑假的開啟,不少居民反映,上班期間孩子沒有人照顧、希望孩子在假期能學點手藝等。“居民需要什么,我就力所能及的辦什么。”福海縣永安路社區干部杜曼·馬合沙提表示,我們開辦“紅領巾小課堂”為就業子女提供課后托管,為孩子放映電影、輔導功課等,讓孩子有地方學習、有地方玩,解決群眾就業的同時,也做好家庭保障。
從摸清需求到找到崗位,再到教會技能,福海縣永安路社區一步步幫著社區家家戶戶敲開就業的門。正如歐陽玉蘭所言:“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我們通過收集崗位、摸查需求、組織對接,促進精準就業,全力推動各族居民更好就業,幸福生活。”
如今走在永安路社區大街小巷,常能聽到居民念叨:“社區真是把好事做到了咱們心坎上,家里有人上班,日子過得踏實多啦!”(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 胡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