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新疆烏魯木齊7月30日電 7月29日,由張繼鋼導演創排的、山西省歌舞劇院主演的大型舞蹈史詩《黃河》在烏魯木齊京劇院精彩亮相。幕布為浪,一條獨木舟娓娓道來黃河的故事,奏響一曲關于文明根脈與民族不屈的磅礴交響。
《黃河》以血肉之情為寄托,展現黃河的雄偉氣魄,意象化的表達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
舞蹈史詩《黃河》是一場身體與自然的史詩級對話。舞臺上的幕布不再只扮演背景板的角色,舞者躍上垂落的巨幅布料,身體的每一次騰躍與滑墜,牽引幕布形成褶皺,化成黃河波濤的巨浪。當然,在幕布上起舞大大增加了舞蹈動作的難度,舞蹈演員楊騫表示,作為舞蹈演員要適應好各種環境和不確定的因素,多次練習打磨,當情感達到頂峰和角色融為一體的時候,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往往就沒那么困難了。除此之外,舞者還在模擬黃河泥漿的濕滑介質中起舞,以近乎赤誠的身體,在泥濘中掙扎、奮起,每一個頑強的定格,都化作“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視覺符碼,將抗戰歲月里民族的韌性與不屈,淬煉成舞臺上的生命絕響。
《黃河》的宏大遠不止于技巧。張繼鋼導演以“簡化情節、強化情感、淡化地域、強化國際”為創作內涵,將黃河升華為“大河文明”的象征。張繼鋼導演在采訪中介紹:“它不是一條河流怎么樣了,而是站在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上來看待大河文明,除了黃河之外,還有像尼羅河、兩河流域等等,展現河流對人類發展起到的巨大作用。”一條獨木舟的敘事,代表著世界上所有船的原始形態,從抽象逐漸具體,表達在大河孕育下的強烈情感。
對于中華兒女來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也是我們偉大堅強民族精神的象征,通過這樣一部舞劇宣告中華民族是不可辱也不懼怕任何黑暗的,同時也告訴我們的后代要永遠保持從前輩身上延續下來的英雄氣質。
幕布如歷史的卷軸緩緩垂落,泥漿中的足跡卻已烙印人心。《黃河》不僅是一場舞蹈的盛宴,更是一次文明的溯源與精神的淬火。那條流淌在血脈中、穿越五千年烽煙仍咆哮不息的精神長河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脊梁如何在浪濤擊打中愈顯崢嶸,如何在時代長卷上刻下“美與崇高”。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鞠秀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