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文理學院/文化藝術學院“絲路尋夢,知行新疆”社會實踐團在中國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市,進行了一段跨越古今、融通中外的研學之旅,完成了一場關于“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精神,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也在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同時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究,讓思政課“行”在路上“走”入內心。
從中華民族團結交融的邊疆熱土,到“一帶一路”共建共享的歐亞樞紐,社會實踐團用腳步丈量文明互鑒的深度,以青春見證命運與共的廣度。
社會實踐團研學圖片。
絲路新韻
“在這里,我真正觸摸到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強勁脈搏!”留學生馬龍感慨道。
研學首站,絲路之光旅游小鎮的璀璨燈火瞬間點燃了學子們眼中的熱忱。西域風情的建筑在夜色里舒展著古樸輪廓,特色手工藝品在燈影中流轉著匠心光澤,地方美食的香氣循著晚風漫過街巷——這一切像一幅被喚醒的古畫,將絲綢之路昔日的商貿繁華娓娓道來。
學子們漫步于琳瑯店鋪間,穿梭于喧騰夜市中,不僅是指尖拂過的文創的溫度,舌尖品到的美食的滋味,更是“一帶一路”倡議下,新疆文旅產業如草木生長般的蓬勃活力。
學生合影。
留學生法如門戴著手套,參加“剝龍蝦”活動,與本地居民同臺競技。他的手法略顯生疏,引得圍觀人群陣陣歡笑,更有熱心的阿姨大叔現場指點技巧。
學生和當地居民。
比賽結束后,當地居民熱情地邀請留學生們進行合影。閃光燈亮起,定格下這跨越國界的真摯笑容和手中共同勞動的“戰利品”,蝦肉的鮮亮映襯著每一張親切的臉龐,成為絲路之光小鎮夜晚最動人的風景,傳遞著簡單而溫暖的友誼。
奔赴霍爾果斯口岸,近距離感受這座連接中亞、輻射歐洲的“黃金口岸”的繁忙景象,思考開放與發展。聯檢大廳的井然有序,中哈合作中心的獨特模式,讓學子們深刻理解了新疆作為國家向西開放橋頭堡的戰略地位。
學生與文創產品。
歷史回響
泛黃的奏折、斑駁的圖片、沉重的鴉片煙具,無聲訴說著那段屈辱與抗爭交織的歲月。在伊寧林則徐紀念館內,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講解員深情講述林則徐在伊犁興修水利、墾荒戍邊的感人事跡,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赤膽忠心,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
學生參觀文物。
漢家公主紀念館則打開了另一扇歷史之窗,讓學生們深刻體會到民族和睦、國家統一的歷史淵源和深遠意義。
精美的壁畫、詳實的史料無聲地訴說著細君、解憂兩位公主遠嫁烏孫、和親西域的故事。她們對促進中原與西域的交流、維護邊疆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歷史的回響在此刻化作滋養愛國情懷的涓涓細流。
學生與“伊寧”合影。
風情交響
走進喀贊其民俗街,濃郁的維吾爾風情撲面而來。天藍色的門窗、精美的磚雕、庭院里盛開的鮮花,構成一幅寧靜悠遠的畫卷。
學子們穿梭于小巷深處,品嘗手工冰淇淋,欣賞民族歌舞表演,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大叔邀請大家品嘗剛出爐的烤包子、一把抓,歡聲笑語在街巷間流淌。
學生與居民合影。
被譽為“東方摩洛哥”的六星街,以其獨特的六角形放射狀街道布局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風格引人入勝。
融合了中西亞特色的民居、遠近聞名的彼得大叔列巴店……學子們在這里漫步、交流、尋訪,感受著多民族、多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生、交流交往交與融的獨特魅力。每一扇窗欞、每一處轉角,都像是一幅流動的民族藝術畫卷。
學生在“六星街”。
在祿亞娟美術館,留學生麗娜和法如門徜徉于伊犁白陶的海洋。“伊犁藍”、“草原綠”與艾德萊斯交織于陶具上。書頁翻飛之間,縷縷茶香縈繞鼻尖,舉杯對酌里,亞非文化交融的畫卷在我們的筆觸下延續。
學生品茶。
博古通今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豐富的文物展陳與詳實的圖文資料,呈現了伊犁河谷作為多民族共同家園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生動詮釋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必然。
手指滑過熒屏,一筆一畫間,大家對母校的愛也隨之流淌。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長著不同的面孔,說著不同的語言,但對CUPK的真情告白不謀而合。
留學生表白CUPK。
域外風光:烏拉爾河畔的回響
十天的哈薩克斯坦實踐之旅,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從初見時的新奇到離別時的不舍,每一處細節都在記憶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記。
這段旅程不僅讓學生走出了課堂,在真實的工業場景與文化土壤中觸摸知識的溫度,更讓學生在跨文化的碰撞中,對專業、世界與自身成長有了全新的認知。
哈薩克斯坦之旅合影。
專業認知:從課本到現場的立體跨越。
走進十幾家石油相關企業與院校,讓“石油工程”專業從抽象變得具體:斯倫貝謝SLB的技術展區讓井下工具脫離圖紙線條,TCO公司的“96萬桶日產量”化為支撐國家經濟的能源脈搏,Embamunaigas的可視化管理中心則以實時生產數據展現“數字化油田”的真實樣貌。
石油企業與院校。
最珍貴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碰撞。APEC培訓公司展示的焊接檢測技術,讓課本里的“超聲波探傷”有了可觸摸的操作場景;KMG自動化公司負責人關于“理論與實踐缺一不可”的回答,解開了學生長期以來的專業困惑;阿特勞石油天然氣大學的VR教學設備,更讓大家直觀感受到技術如何讓抽象的油氣開采原理變得可感可知。
這些經歷讓學生們明白,真正的專業素養,既要扎根理論的土壤,也要在實踐的風雨中生長。
學生合影。
文化交融:超越邊界的理解與共鳴。
跨文化交流的魅力,藏在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語言或許有壁壘,但在Bolashak plant公司,用蹩腳的俄語向“阿特勞蔡依林女士”表達贊美時,她的微笑瞬間消融了隔閡。
真誠的交流更能架起橋梁,當里海石油天然氣設計研究所的職員用流利的中文講述在中國的求學經歷,學生們讀懂了溝通中流動的風景;而當在NewTech廠房看到“中國制造”的標識時,那份跨越國界的親切感,更讓學生們體會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含義。
哈薩克斯坦的文化自信更給我們深刻啟發。畢業典禮上民族歌舞里的昂揚姿態、美食文化展示中志愿者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街頭對流浪動物的善意等,都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珍視。
這種珍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就像烏拉爾河既分隔歐亞,又連接歐亞,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差異中的共通,碰撞中的交融。
品嘗美食。
成長啟示:在觀察與思考中錨定方向
此次實踐如同明鏡,讓參與者在對比與反思中明晰自身定位。走訪中,TCO公司為3.7萬人提供就業崗位、Embamunaigas公司種植4萬棵樹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大型企業的社會責任絕非空談,而是具象化的行動擔當。
多家企業展現的國際化股權結構與人才戰略,揭示出能源行業的未來必然是全球協作的廣闊舞臺;而“綠色能源日”活動中,副校長對低碳發展重要性的強調,更讓大家真切感受到行業發展的鮮明脈搏。
結業儀式上接過證書的那一刻,所有經歷都有了沉甸甸的重量。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我們帶回的不僅是證書與紀念品,更是對專業的熱愛、對世界的好奇,以及作為青年一代的責任意識。
這段旅程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走過多少路,而是每一步都帶著思考與感悟,在探索世界的同時,也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實踐團合影。
前沿脈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工業注腳
為幫助留學生近距離接觸全球石油石化行業的前沿技術與發展趨勢,7月18日,在李菀儒老師的帶領下,留學生們走進了新疆國際會展中心,參加2025新疆國際石油和化工技術裝備展覽會(cippe新疆石油展),在鉆機轟鳴與數據流轉中,共探綠色能源變革的“中國方案”。
學生在展館。
離開展館時,留學生們的筆記本寫滿專業術語,更印刻下對中國推動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深刻理解:當中國智慧與世界需求相遇,便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
同頻共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街角實踐
在巷道交錯橫斜的六星街里,一場跨越萬水千山的即興舞會熱烈上演。
來自利比里亞的留學生法如門,在熱情歡快的氛圍的感染下主動加入當地居民的舞蹈里,與其一同沉浸在奔放的“麥西來甫”旋律中。
學生在六星街。
學生在六星街。
當鮮艷的色彩交融,汗水與笑容交織,非洲的奔放與新疆的熱情在此刻同頻共舞。來華留學生、餐廳特聘舞者、商店員工等,都無聲地講述著開放包容的中國故事,傳遞著“美美與共”的東方智慧。
這小小的六星街舞臺,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鮮活的注腳: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中華大地上共享著同一份歡樂與和諧,親身體驗并成為中國故事最動人的講述者、中國聲音最嘹亮的傳播者。
實踐團合影。
跨越山河,同心筑夢。我們曾在民族交融之地鑄牢共同體根脈,也曾于絲路節點踐行命運共同體擔當。
當天山與烏拉爾山脈遙相守望,當伊犁河谷的各族同胞共護國土安寧,當里海之濱的中哈青年共繪發展藍圖,“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早已在絲路長卷中水乳交融。
我們相遇于新疆這方土地,也必將于這片熱土上,共繪人類最大的同心圓。(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宋萌露 張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