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烏魯木齊7月23日電經濟總量70年躍增2600倍、建成區面積擴大27倍、人口增長20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首府烏魯木齊以高質量發展答卷,成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成功實踐的生動縮影。今日召開的自治區新聞發布會披露,該市正以產業升級、開放創新、民生提質為引擎,奮力在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中走在前列。
這座亞歐腹地的樞紐城市正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通過打造“5+2”現代工業體系(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支柱產業+紡織服裝、綠色食品兩大輕工業)和“6+8”現代服務業體系,烏魯木齊已培育出現代物流、旅游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化工、新材料、金融服務、住房出行4個五百億級產業,以及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現代商務等8個百億級板塊。202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突破1100億元,招商引資項目超900個,到位資金2047億元。新能源產業裝機規模達1362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75%;生物醫藥領域“西帕”品牌成為全疆首個國家級消費名品;紡織服裝業建成新疆首個“燈塔工廠”,年產20萬噸聚酯纖維項目即將投產。
開放格局實現歷史性突破。烏魯木齊成功獲批陸港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三型國家物流樞紐,成為西北地區第二個承載復合型樞紐功能的城市。自貿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263項改革試點任務完成率達88.6%,形成72項創新成果,落地全國全疆首單業務78項。通過整合自貿區、國際陸港區、臨空經濟區等平臺,創新推出鐵空聯運"一單制"模式,物流成本降低超70%。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量突破9500列,“天山號”多式聯運品牌班列超1000列。天山國際機場北航站區投運后,國際航線通達26個國家,上半年出入境人員增長70.2%,航空貨郵吞吐量激增486.8%。在外貿領域,全市進出口總額上半年增長39.5%,新設外資企業48家。
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民生福祉獲得實質性提升。全市將財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領域,2024年以來新增就業崗位17萬個,改造老舊小區107個。教育醫療資源持續擴容,新增學位2.3萬個、拓展優質學位6萬個,組建3家城市醫療集團和20個名醫工作室,創新實施"先看病后付費""一號管三天"等便民服務。生態環境實現里程碑式改善: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12天(首次突破300天大關),重污染天數降至5天(首次進入個位數),PM2.5平均濃度3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今年上半年優良天數同比再增2天。城市更新行動獲中央財政支持,三年內將投資81.7億元實施70個示范項目,改造供水供熱管網164公里。建立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長效機制,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民族團結與文旅融合交相輝映。全市創建國家和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55個、“民族團結大院小區”3750個,大巴扎景區等83個集體獲評模范單位。通過文旅融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烏拉泊古城考古發現將城市建城史從清代推進至唐代。2024年接待游客超1億人次,今年上半年達5057萬人次,躍居暑期全國熱門目的地第三位。草莓音樂節創15年來單日人次最高紀錄,烏魯木齊馬拉松報名“一位難求”,《阿拉木汗在哪里》等精品劇目廣受追捧。
面向未來,烏魯木齊已錨定發展新坐標:計劃到2035年實現航空旅客吞吐量6300萬人次、年開行中歐班列2500列。當前,全市正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和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以深化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為突破口,加速建設“鐵空公”三位一體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注入首府動能。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龍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