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一項傳承千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制作技藝,正以嶄新的姿態走進現代生活。近年來,墨玉縣以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為指引,依托援疆力量與政策支持,將桑皮紙打造成為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雙引擎”,走出了一條非遺活態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的創新之路。
千年技藝的現代重生
桑皮紙作為中國傳統手工紙的重要品類,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新疆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素有“桑皮紙之鄉”之稱,古老的技藝在這里已傳承了許久。2006年,“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著工業化發展,這一傳統技藝曾面臨傳承困境。2020年以來,墨玉縣通過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累計投入700多萬元用于技藝保護和傳承人培養。在北京援疆資金540萬元的支持下,當地在普恰克其鎮布達村建成了占地2800平方米的桑皮紙文化產業園,形成“一園、一館、一街區”的綜合展示體系。園區不僅完整保留了傳統制作工藝,還展出了與桑皮紙相關的歷史文物和現代文創產品,成為展示中國傳統造紙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桑皮紙展示廳及產業園。范晨露攝
文化賦能:從“活化石”到“活產業”
走進產業園的桑皮紙展示館,一棵象征“生命之樹”的巨型桑樹模型引人注目。桑葉養蠶、桑根入藥、桑皮造紙——這座展館以桑樹為意象,生動詮釋了“同根同源”的中華紙文化脈絡。展廳內,桑皮紙制作的書籍、燈飾、酒類包裝等百余種文創產品琳瑯滿目。“我們不僅做紙,更開發文創產品,讓老鄉們多受益。”工作人員介紹,園區通過“非遺+文創”模式,開發出融合佛教壁畫、面塑等元素的特色商品,部分產品已通過每日直播帶貨銷往全國。墨玉縣還積極搭建推廣平臺,設立研學基地與沉浸式體驗區,讓游客親身參與造紙過程。2023年,布達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桑皮紙文化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金名片。
桑皮紙工藝品。范晨露攝
產業振興:小紙張帶動大民生
產業園的建成不僅守護了文化根脈,更激活了鄉村經濟。園區集中吸納民間傳承人入駐,形成6戶核心示范戶輻射周邊的小產業集群,帶動100余人就業。通過“桑皮紙+”模式,產業鏈延伸至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預計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拉動消費超2000萬元。
“以前只有零星農戶堅持制作,現在產業園每天都有標準化生產。”當地干部表示,通過援疆項目與鄉村振興資金聯動,傳統技藝實現了從“家庭作坊”到“產業化集群”的跨越。下一步,墨玉縣計劃進一步拓展桑皮紙在書畫修復、高端包裝等領域的應用,讓千年非遺持續釋放時代活力。
桑皮紙傳承人的家人。范晨露攝
從古代造紙的“技藝瑰寶”到鄉村振興的“發展引擎”,墨玉桑皮紙的蛻變正是新疆文化潤疆與產業興疆的生動縮影。在這里,非遺保護不再是靜態保存,而是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技藝真正“活”在當下、服務民生。正如展館中那棵常青的桑樹,桑皮紙產業正以其堅韌的生命力,為邊疆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寫下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中國日報記者 毛衛華|范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