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有一個曾經被沙丘包圍的小村莊——新疆和田縣百和鎮稻香村。這里原名“阿亞格墩村”,意為“最后一個沙包”,自然環境惡劣,交通閉塞,村民生活艱難。然而,短短幾年間,稻香村卻實現了從“沙包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蛻變,成為新疆鄉村振興的典范。
從沙丘包圍到綠洲田園
稻香村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依托喀拉喀什河的灌溉,形成了沙漠邊緣獨特的綠洲稻田景觀。但過去由于土地分散、技術落后,水稻產量低,村民收入微薄。2021年起,北京市投入援疆資金超過7000萬元,支持稻香村進行人居環境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升級和田園綜合體建設。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和土地流轉,水稻產量從畝產300公斤提升至600公斤,村集體年收入增加112萬元,其中74萬元直接分給村民。
村子的稻田。范晨露攝
“一戶一特色”的田園綜合體
走進如今的稻香村,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的庭院、特色的民宿和熱鬧的手工藝坊。村民艾熱提·肉孜買買提告訴記者:“以前我種42畝水稻,現在土地包出去了,自家庭院改造成民宿,去年收入5、6萬元?!毕癜瑹崽徇@樣的村民不在少數,全村130多戶中,大部分從事民宿或特色餐飲生意。村里推行“一戶一特色”模式,有的開繡坊,有的做抓飯,有的經營民宿,避免了惡性競爭,讓家家戶戶都能吃上“旅游飯”。
北京市援疆項目通過“以獎代補”形式,支持村民改造庭院,保留傳統“阿依旺”民居風格,融入馕坑、葡萄架等農家元素,同時引入現代化設施,如天然氣入戶、下水道改造等,既保留了鄉土特色,又提升了生活品質。
“一戶一特色”中的民宿。范晨露攝
從傳統農業到“農業+旅游”新模式
稻香村還通過打造旅游品牌和稻田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村里成立了設計公司,開發文創產品,并借助央視等媒體宣傳,年接待游客量顯著增長。202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600元,比改造前的9800元增長了近50%。
稻香村的成功,不僅在于外部資金的投入,更在于其“造血式”發展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業態,村里形成了“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邊疆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稻香村黨支部書記龐宇航表示,未來將繼續深化產業融合,推動稻香村成為國家3A級景區,并進一步拓展品牌影響力,讓更多村民受益。昔日的“沙包村”,如今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稻香村的蛻變,是新疆綠洲農業與沙漠治理成效的縮影,更是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在邊疆地區的生動實踐。這片沙漠邊緣的綠洲,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探尋它的“稻香奇跡”。
中國日報記者 毛衛華|范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