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甘肅兩地的緊密合作下,中國珍稀物種普氏野馬的野外種群數量持續增長。在我國實施“野馬返鄉計劃”四十周年之際,甘肅省普氏野馬種群數量目前已超過250匹,保護成效顯著。
近日,在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玉門關保護站的馬圈灣濕地,三群野馬悠然漫步于盛開的羅布麻花海與茂密的蘆葦叢中,自由采食、嬉戲。保護區科研科負責人姜雪欣喜地觀察到新生命的誕生:“那個11匹的野馬群里多了一匹小馬駒!是今天新出生的,昨天還沒有。”遠處,毛色發白的新生幼駒緊跟在媽媽身后,身影時隱時現于搖曳的蘆葦間。
自最初從武威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陸續放歸28匹野馬以來,敦煌西湖保護區內的野馬種群已超過170匹,并自然分化為28個種群。為進一步優化種群遺傳結構,解決近親繁殖問題,保護區于2024年9月20日開始,分批次從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轉運40匹普氏野馬至馬圈灣濕地。這些新成員目前安置在半散放圍欄內進行適應性過渡。
“現在這些野馬已經適應了這里的環境,下一步,我們計劃逐步拆除過渡圍欄,讓這批新引入的野馬完全融入敦煌西湖的野外環境,與原有種群匯合。”姜雪介紹道,“此舉旨在打破近親繁殖瓶頸,顯著提升種群基因多樣性。”
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張強威說:“2017年來自新疆的7匹野馬在中心繁殖狀況極佳,已成為圈養種群的核心繁育力量。目前已成功繁殖27匹野馬,其中今年產駒5匹。新疆野馬及其后代現共有33匹,約占我們保護中心圈養野馬的四成。”作為我國第二大普氏野馬人工繁育基地,該中心現存種群達82匹。加上敦煌西湖保護區野馬,甘肅省普氏野馬總數已突破250匹,種群規模持續擴大。
據了解,作為“野馬返鄉計劃”的關鍵一步,今年9月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部分圈養野馬將會被放歸至敦煌西湖保護區。屆時,該保護區的野外種群數量預計將突破200匹大關。
今年正值普氏野馬回歸中國四十周年。位于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武威的野馬種群,與新疆野馬的后代,將實現歷史性的大融合。這一跨區域合作,將極大改善野馬近親衰退狀況,為這一珍稀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注入新的活力。
普氏野馬是地球上現存的唯一野生馬種,我國于1985年啟動“野馬返鄉計劃”,在新疆和甘肅建立繁育基地。截至2024年底,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地的野馬種群恢復到800余匹。加上各地動物園的圈養個體,中國境內的普氏野馬總數已突破900匹,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成為國際公認的物種重引入成功典范。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張赫凡 尹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