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精河縣甘家湖梭梭林國家自然保護區鹽池橋管護站往東南望,12號林班的輪廓在熱浪中微微晃動,李貞順攥著摩托車把手,掌心沁出細汗。這條路他走了16年,車胎被尖石劃破的聲響,早已和風聲交織在一起。不遠處的五道泉中心站,28歲的瑪爾帕提·馬合木提正調試無人機,8公里巡檢半徑內,新栽的梭梭苗在滴灌下泛著新綠。在鹽池橋管護站的小道旁,道里肯·杰山巴義肯撥動吉他弦,歌聲混著胡楊林的沙沙聲漫開:“那就是我可愛的家鄉……”
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境內,甘家湖的風裹挾著梭梭林的沙礫氣息,掠過由36個林班、1239個小班構成的綠色矩陣——這里是亞洲最大原生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片綠洲以67.41%的植被覆蓋率,在準噶爾盆地西南緣筑起綠色屏障。
這片橫亙在精河荒漠邊緣的梭梭林,藏著四代護林人的故事。他們從不同的起點走來,在風沙里扎下根,活成了梭梭的模樣——沉默,卻把根須深深扎進大地。
為什么來?一場與荒漠的雙向奔赴
道里肯的父親是1983年保護區剛成立的時候政府調來的第一批會計。那個時候的甘家湖,還沒有“管護站”的牌子。1989年道里肯跟著父親的馬蹄印,懷里揣著半塊馕和一壺渾水,走進了林區。“這里的梭梭會記得每一個種樹的人。”他把父親常說的這句話一直記在心里。
30年后的2019年,李貞順在鹽池橋管護站的新房里,給年輕護林員演示紅外相機操作。屏幕上,一只馬鹿正低頭飲水,他忽然想起2009年剛到五道泉時的場景:站房是土坯墻,巡護靠布鞋,牧民家的奶茶是唯一的熱乎氣。
鄭雷的護林員生涯,始于朋友遞來的一張招聘啟事。2020年,這個種了半輩子地的農民第一次走進二階臺管護站,望著眼前的景色,犯嘀咕:“能比種地還苦?”五年過后,他手機里存著700畝試驗田的對比照,去年還是沙包的地方,如今87000余株新種植的梭梭苗正舒展枝葉,點點嫩綠。“春天種梭梭的時候,手指磨出的泡和苗芽一樣鼓,那時候就覺得,這地和我親。”
最年輕的瑪爾帕提則在2022年從公安崗位辭職,來到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在城里熬夜盯監控,不如來這兒看真的星空。”他記得入職第一天,老護林員指著瞭望塔說:“這塔比你歲數大,卻能看見更遠的地方。”今年,他獲得全疆消防比賽冠軍,這是對他們甘家湖梭梭林消防站應急小分隊最好的肯定。
從道里肯父親那輩的“分配而來”,到瑪爾帕提的“主動選擇”,變的是來的方式,不變的是走進林區時,那份被風沙擦亮的初心。就像道里肯常說的:“父親把根扎在這兒,我和弟弟接著扎,這林子認人。”
日常是啥樣?風沙里的24小時
凌晨7點,甘家湖的天剛泛魚肚白。五道泉中心站的操場上傳來整齊的腳步聲,瑪爾帕提帶著應急分隊跑完3公里,額角的汗珠砸在地面,瞬間被吸干。同一時間,鹽池橋管護站的李貞順帶著消防鏟、滅火鏟騎著摩托車出了鹽池橋管護站。“12號林班的路,車也難騎。”他笑著擰油門,引擎聲驚醒了沉睡的梭梭林。
道里肯的清晨總與監控屏幕為伴。剛到甘家湖時,整個保護區連像樣的圍欄都少見,現在每個管護站內都安裝了鐵塔并加裝了高倍監控設備云臺實時監控,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轉,同時引用“云監控+人工巡查+無人機巡護”相結合的模式,實現了巡查、監測無盲區,護林防火全覆蓋、無死角。他熟練地切換畫面,手指在屏幕上劃出弧線,像在撫摸老朋友的脊背,那些搖曳的梭梭、覓食的野兔,都是他守護了二十余年的老相識。
“重點防火期,至少五次消防演練,1次中型,4次小型。”瑪爾帕提指著庫房里的滅火設施說,“那都是我的看家寶貝。”李貞順的摩托車碾過碎石的聲響里,突然傳來一陣撲棱聲,紅外相機拍到的白鷺,正從去年新修的應急水源地起飛。
正午的日頭烤得戈壁冒煙,二階臺管護站的鄭雷的身影釘在試驗田里。700畝梭梭苗在滴灌下舒展新葉,他蹲下身撥開沙土,根須已經扎了10公分深。“4月底前必須種完,晚一天成活率就降一分多。”他手掌的紋路里嵌著洗不掉的沙土,這是去年補種時留下的。
夜幕降臨時,管護站的燈次第亮起。李貞順在后臺查看無人機巡護數據,覆蓋了方圓16公里范圍的監測區域,關鍵區域的植被狀態清晰可見;道里肯彈起吉他,歌聲飄出窗外,驚起棲息在人造鳥窩里的小鳥;鄭雷和同事們圍坐著擇菜,院子里種的西紅柿紅了半邊,“鹽堿地種出來的,酸里帶甜,像咱們的日子。”瑪爾帕提的視頻電話準時響起,妻子希比努爾·賽帶熱合曼和他分享著最近的生活,“等放假了,我就過來看你。”
風沙吹了一天,在窗臺上落了薄薄一層。護林員們的鼾聲混著遠處的狼嚎,成了甘家湖最安穩的夜曲。
為什么留?把他鄉種成故鄉
甘家湖的春天,是從梭梭冒新芽開始的。
道里肯看著林區的植被覆蓋率從30%漲到67.41%,瀕危野生動植物數量不斷增加,看著消失的馬鹿重新成群,道里肯突然覺得,那些啃干馕、喝咸水的日子,都開成了林子里的花。他總說,守著這片綠,心就落了根。
李貞順的手機里存著時光的刻度。2009 年的五道泉管護站,土坯房在風沙里歪歪扭扭;2023 年的鹽池橋站,光伏板在陽光下閃著光。“以前巡護靠腿,現在靠無人機,半徑8公里,啥都看得見。” 他點開一張植被對比圖,早年光禿禿的沙丘如今連成了綠帶。更讓他心頭發熱的,是牧民的轉變:如今放牧時見了可疑人影、火星苗頭,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和管護站聯系。這份被信賴的溫暖,成了他守在這里的底氣。
試驗田又擴了 100 畝,鄭雷蹲在新栽的梭梭苗旁,指尖拂過 50 厘米高的枝干。“種子撒播 + 定向補水” 的新模式,在植被覆蓋率低于30%的區域播種,并運用滴灌技術實現精準補水,既節水又能模擬自然降水環境。在這片植被覆蓋率低于30%的區域的沙丘上,新栽種的梭梭苗達到了85%的成活率。他挖開沙土,10 公分深處的根系盤錯如網,“扎得深,就不怕風。”
瑪爾帕提的消防服上留著演練的煙漬。這個拿過兩次全疆消防比賽冠軍的年輕人,最驕傲的卻是“‘沒真滅過一場火’——這份‘無事’的平靜,正是日常嚴防死守的最佳勛章。”。作為五道泉應急小分隊隊長,他帶著隊員把防火線扎得比梭梭根還深。“火起不來,才是真本事。” 守護這片安寧,成了他最堅定的信念。
保護區還安裝了200個人造鳥窩,為鳥類提供便利的棲息環境。初夏的風掠過林梢,幾只小鳥在枝椏間探頭探腦,新抽的梭梭芽泛著琥珀色的光暈。12號林班的界碑旁,李貞順栽下的新苗正迎著風搖晃,葉片上的沙土還帶著掌心的溫度。風穿過林子時“沙沙”聲漫過來,仿佛無數雙手在輕輕鼓掌——為這生生不息的綠洲,也為它的守望者們。
這片土地從不會說話,卻把所有答案寫進了風里、沙里、草木的年輪里。那些來的理由、守的日常、留的期盼,最終都長成了同一種模樣—像甘家湖的梭梭,把根扎進荒漠深處,然后向著陽光,一寸寸向上生長。風還在吹,帶著梭梭的氣息,也帶著他們共同的心跳—那是比年輪更執著的刻度,是這片土地最蓬勃的回答。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馬艷 黃肖彤)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現·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指導教師:張喜棟 劉婷婷 馬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