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藥肥一體化施藥技術與產品研發”玉米病蟲害防控現場會在新疆博樂市召開。項目承擔單位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組織國內科研院所專家,對相關課題示范現場進行實地勘察,并聽取匯報、審閱材料。來自相關高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單位的30余位專家參會,共同觀摩研討這一精準農業技術。
會議由博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宋志主持。博州農業農村局局長敖其爾巴特、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袁會珠研究員、華南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項目管理處鄭雪宜科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郭文超研究員出席會議并講話。
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院長張志祥系統介紹了藥肥一體化防控技術的原理與應用。該技術依托農田滴灌系統,將農藥與肥料精準同步滴施至玉米根系區域,有效防控玉米禾谷縊管蚜、雙斑螢葉甲、玉米三點斑葉蟬等害蟲,平均防效達85%以上,同時促進作物生長和農藥高效利用。技術優勢顯著:精準高效,百畝施藥作業可在30分鐘內完成,一次施用持續達30天以上;省力節本,較傳統施藥方式成本大幅降低;安全環保,避免了藥劑飄移和局部濃度過高風險,生態安全性好。尤為突出的是增產效果顯著。應用該技術,當地玉米畝產普遍達到1.2噸,最高畝產突破1.6噸,成為新疆玉米增產的“利器”。
博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戴愛梅介紹,該技術自2016年規模化推廣以來已非常成熟,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規模經營水平,目前90%的農戶已應用此項技術。得益于技術賦能,農戶普遍可管理上千畝土地,最高承包面積達三萬畝。今年技術進一步升級,已實現手機遠程智能操控,農戶足不出戶即可完成作業。
63歲的農戶趙有是這項技術的受益者之一。他感慨道:“方便多了!以前早上去地里開水閥,路不好走。現在手機上就能操作,晚上澆水也不用擔心看不清路,既方便又安全。”
智控閥門是這項技術實施的關鍵,因種植面積大,地勢有高度差異會導致水壓不穩定,造成每一個閥門出水量不一樣的情況,不利于作物生長。智控閥門利用遠傳流量表與遠傳壓力表,精準控制每一個閥門的出水量確保出水量的一致性。
作為技術方代表,新疆天脈農業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華表示,目標是將技術打造成服務農民的“3D打印機”,精準滿足生產需求。未來,藥肥一體化技術將持續優化升級,在增產、促生、增收方面發揮更大效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農業現代化貢獻力量。
(中國日報 記者 毛衛華|郭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