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依托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農林大學菌草與生態學院、塔里木大學等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撐,探索種植沙漠適生植物,持續打好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今年,在十四團金楊鎮、十團昌安鎮、十一團花橋鎮試點種植5500畝蘆竹,成功開辟沙漠“鎖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協同共進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在十四團金楊鎮蘆竹種植區內,工人正有序開展田間管護,鋤頭起落間,雜草被逐一清理。放眼望去,連片的蘆竹如綠色屏障,與周邊金黃沙丘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這片“沙漠青紗帳”正成為阻擋風沙的前沿陣地。
蘆竹種植區生產經營部部長楊尚坤說:“目前觀測數據顯示,蘆竹存活率達90%以上,其根系發育良好,完全適應了沙漠邊緣鹽堿重、干旱等不利生長條件。”
在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干旱區,水資源短缺曾是植被種植的“卡脖子”難題。第一師阿拉爾市創新構建“中水利用+智能滴灌”系統,將工業廢水、農業灌溉產生的鹽堿廢水凈化處理后,精準滴灌,實現了廢水資源化利用與節水種植的雙重突破。
蘆竹種植區生產經營部技術員梁銳斌說:“蘆竹具有生態、經濟多重價值。它耐旱、耐鹽、耐寒,適合在沙漠地區生長,其根系可深入地下3米以上,防風固沙功能強大。它的莖稈纖維含量達50%以上,是優質的工業制漿原料,干物質每畝年產3噸左右,產值超2000元。”
預計未來3至5年,第一師阿拉爾市蘆竹種植規模將擴展至10萬畝,建成集生態防護、生物質原料生產于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帶,可滿足年產10萬噸工業制漿需求。這個沙漠中崛起的綠色產業,既是筑牢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生態安全屏障的“固沙衛士”,更為實現干旱區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 石繼良 杜新民 曾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