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走在庫車市烏恰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里,“七禮”文化墻繪色彩斑斕,民族團結主題手抄報裝點走廊,孩子們的笑臉如格桑花般綻放。靳珮說:“看到孩子們眼里有光、腳下有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在這片熱土上,她正繼續書寫著新時代邊疆教育工作者的動人篇章。
她懷揣教育理想扎根邊疆七年,從零起步構建少先隊育人體系,用“七禮”文化滋養鄉村兒童心靈,以“石榴籽”精神促進民族團結,成為當地師生和家長交口稱贊的“紅領巾引路人”。她,就是烏恰鎮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兼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靳珮。
2018年3月,靳珮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從家鄉奔赴庫車。初到烏恰鎮時,當地少先隊建設幾乎一片空白。“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她將這句話作為座右銘,開始了艱難的體系構建之路。
面對基礎薄弱的現狀,靳珮從禮儀素養入手,創新設計“七禮”文化育人體系。為打破鄉村家校共育壁壘,她搭建多元溝通平臺,每月召開家長會、建立線上答疑群、開展家訪活動,累計走訪學生家庭200余戶,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教育建議。七年來,曾經的“教育洼地”煥發新生,少先隊工作體系日趨完善,“七禮”文化浸潤校園,家校合力成為助推學生成長的堅實力量。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靳珮始終踐行的準則。作為輔導員團隊的領航人,她堅持用行動說話,每日最早到校組織晨讀,深夜伏案打磨教案,面對教育難題總是沖鋒在前。
在團隊建設中,她主動分享經驗,牽頭開展輔導員培訓30余場,設計“情景模擬”“案例研討”等實踐課程,幫助同事提升業務能力。青年教師阿依古麗·艾買提說:“靳老師總說‘要求隊員做到的,輔導員必須先做到’,她的敬業精神感染了我們所有人。”
此外,“民族團結故事匯”活動通過講述身邊真實事例,讓“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學生艾力江·玉素甫在日記中寫道:“我和結對小伙伴約定,要一起考內初班,將來建設家鄉!”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心靈的火種。”靳珮用七年時光詮釋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她帶教的班級語文成績連續五年位居全鎮前列,培養的30余名學生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個人先后榮獲自治區級“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庫車市“優秀教師”等稱號。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卜登鵬 靳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