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南緣,大棚里的螺絲椒迅速生長,養殖池中的紅銀鱈魚靈動活潑,棗粉、棗干讓唇齒間充斥濃郁棗香。企業通過科技賦能,一方面將和田當地劣勢條件轉化為優勢特色,另一方面推動特色農產品的高端化發展。“雙管齊下”,以差異化路徑為新疆和田沙漠經濟注入新動能。
“沙漠溫室”:果蔬發展新勢能
“以前的話咱們當地的蔬菜品種比較單一,而且價格還要比像烏魯木齊等地區高上七毛到一塊的價格,現在的話基本上是持平了。”盛世華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馬騰飛說道。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田果蔬產業發展最大的“攔路虎”:風沙大,果蔬在幼苗階段易被掩埋;黃沙遍地,土壤貧瘠,果蔬難以生長。面對這些問題,該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為果蔬搭建起“沙漠溫室”,用于提高產量,甚至實現南果北種。
搭建大棚,并及時更換棚膜,阻擋風沙的同時保持光照充足;就地取材進行多次實驗,研制出效果最好的有機肥料——黃沙加爐渣,大大提高了蔬菜產量;使用自動化生產裝備,利用智能滴灌、補光燈等設施,讓一年只能長四茬的苜蓿達到一年近二十茬。
如今,大棚中辣椒、西紅柿、茄子等蔬菜可以一年上市兩次,黃瓜可以達到一年三次。蔬菜產量的提高滿足了當地人民對果蔬的需求。該企業也憑借蔬菜的高質量以及新疆的優勢位置,計劃將部分蔬菜出口到中亞五國,開辟新的銷售路徑。
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帕爾其村村民古麗艾仙·依明是該公司的技術人員,說道:“我感覺非常好,來到這里學到了技術,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已經蓋了房子、買了車子。”她在這里已經工作三年了,并且同村中也有近30個人在這里就業。產業帶就業、就業帶創業,帶動老鄉共同富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藍色奇跡”:沙漠水產新賽道
紅銀鱈魚、黑魚、鱸魚……沙漠中也能吃到新鮮水產。和田域見疆來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把水產養殖技術從四川帶到和田,建成56個養殖池(2240立方養殖水體)、24個生化池(1920立方水體)、8個蓄水池(640立方水體),配套水控設備、微濾機、蛋白分離器等設備建成8組養殖系統。
工廠化養殖讓魚的培育過程透明化,每月的養殖池潑菌會在板子上公示,打消百姓對水產添加激素的顧慮;嚴格把控即將上市的魚的品質,保障肉質緊實、口感鮮美;同時,運用菌體培育幼苗,引進先進水質檢測設備,定期檢測水質指標,并隨時歡迎其他養殖戶來此學習技術,派技術人員進行講解魚苗培育。“我們不做一家獨大。”辦公室負責人馬永欣說道。
當前水產養殖的品種都是淡水魚,二期計劃引入如東星斑、石斑魚等海水魚養殖,進一步豐富和田水產品種,滿足和田人民對海鮮的需求,填補和田以至南疆生產多品類海鮮產業的空白。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和田水產,該公司采用“線下線上”結合的宣傳方式。線下,無償將樣品提供給水產老板,慢慢去預熱;線上,除了打造電商平臺直播,還利用視頻號進行宣傳。隨著“沙漠水產”品牌的打造,越來越多人關注到和田,為和田經濟發展擴展新市場。
目前水產養殖場所已穩定帶動轄區群眾18人就業,月工資3500-8000元;后期隨著企業的發展預計再帶動轄區15名群眾穩崗就業、25名群眾零散就業。并且,水產養殖過濾的糞便也會送給農戶作為有機肥料使用,公司本身也在進行蔬菜種植,達到魚菜共生、魚菜共贏的效益目標。
“深加工”:農產品高端化拉長經濟效益
憑借和田地區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等優勢,當地的大棗甜度高、個頭大,產量高。作為農產品,大棗在豐年的時受市場影響價格下降,近幾年行情比較低迷。因此,深加工是提高紅棗種植效益和產品附加值的必然途徑。
和田早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北京援疆對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區的響應企業,根據對不同棗產品功效的探索,最終研制出一種棗粉。通過“三蒸三晾”、烘干、冷凍、磨粉多重工序,將棗變成粉的狀態。與其他棗粉產品不同的是,此棗粉運用生物發酵技術,將大分子轉化成小分子,營養更容易吸收的同時提高紅棗的食藥用價值。
和田乾元絲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是把蟠棗制成棗干,用酸棗樹嫁接出來的蟠棗口感更加正宗,也成功解決了成熟蟠棗運輸難度大、存放時間短的問題。
除了經濟效益的提高,棗樹的生態效益也十分顯著。兩個公司分別種植了近5000畝和2400畝棗樹,為沙漠造林做出巨大貢獻,改善了地方小氣候,鳥類和各種小動物逐漸在此繁衍生息。是棗林也是造林,實現產業開發和防風治沙雙重效益。
從沙漠溫室到水產養殖,從傳統種植到深加工升級,和田正以“科技+綠色”重塑農業經濟版圖。伴隨企業成長越來越成熟、政府政策越來越完善,和田的潛力將釋放更多可能性。
(中國日報記者 毛衛華|鞠秀琦 劉宇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