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八點,新疆阜康市滋泥泉子鎮(zhèn)黨建辦干部唐婕妤結束一天工作后如往常一樣來到“興農匯”直播間。一盞補光燈、一部手機、幾樣山貨,在她熱情的吆喝聲中,鄉(xiāng)鎮(zhèn)特產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里。
一座既沒有熱門網紅,也缺乏直播經驗,卻憑借一群特殊“主播”和“三大秘訣”,讓艾草艾灸條、非遺葫蘆雕刻等山貨走出鄉(xiāng)鎮(zhèn),自2024年12月至今直播帶貨銷售總量達到13萬左右。這支由政府牽頭、9名機關干部組成的特殊團隊,究竟藏著怎樣的破局密碼?
真誠為基:從天山牧場到灶臺的溯源信任
“每根艾灸條都來自咱自家艾草基地,曬干過程全程可見!”唐婕妤舉著手機對準鏡頭,身后的艾草田被日光照耀著。在滋泥泉子鎮(zhèn)的直播邏輯里,“真”是刻進選材源頭的信任密碼——合作社負責人把關品質,從田間到直播間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追溯。
東湖中心村康源種植家庭農場(艾草基地)負責人段洪波介紹,基地選用河南南陽道地產區(qū)的五葉大白艾,其揮發(fā)油和有效成分高于普通艾草。艾草每年收割兩茬,經三年陳放,加工時再晾曬挑選除雜。成品艾絨雜質不超5%,呈土黃色。
“現(xiàn)在艾絨質量有了一套‘硬規(guī)矩’!”段洪波給記者舉了個簡單的例子,就拿原料來說,普通艾絨按出絨比例分等級,比如5斤艾草只能做出1斤普通艾絨,最高能到30斤艾草出1斤;但要是給人養(yǎng)生調理用的艾絨,純度須超過95%,還得是放了1到3年的陳年艾草。
艾絨制作得嚴著來,水分得控在 5% 到 8%,存的時候得干燥,濕度不能超過 60%。做的時候得干凈,不能有有害細菌和雜質,重金屬也得合格。從艾絨的纖維長短到卷艾灸條的手法都有講究,包裝得用鋁箔袋或者真空袋,這樣才能放得住。段洪波說,這些要求都做到位,艾灸條的質量才穩(wěn)當。
從田間地頭的艾草種植,到合作社里的特色美食制作,滋泥泉子鎮(zhèn)的每一份產品都承載著匠心。在另一個合作社 —— 八戶溝天山花兒美食合作社的操作間里,主播的手機鏡頭追隨著馓子入鍋的瞬間。“家人們看這油花!” 天山花兒合作社負責人、八戶溝中心村八戶溝片區(qū)黨支部書記舍志貴同步展示質檢報告,“每批原料都來自天山牧場”。
談及產品品質,舍志貴進一步介紹:“在生產過程中,我們嚴格把控質量,選取優(yōu)質原料、遵循標準化加工流程,確保產品安全、健康、美味。目前我們已推出油香、馓子、糖擰擰、牛肉丸、加沙、藥膳雞等產品,后期還會陸續(xù)推出新品。”
親近為橋:“家人們”喊出來的情感共鳴
“王師傅,您這葫蘆烙畫的手藝做了多少年啦?”當鏡頭對準葫蘆雕刻藝人王峰布滿老繭的雙手,直播間彈幕刷屏,這場由福祿東泉手工藝制品制作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親自上陣的直播,一場直播銷售額達近千元。負責人用熱情點燃了直播間,這份感染力也傳遞到合作社的每一位成員身上。
社員李春亮守在鏡頭旁協(xié)助展示產品,直播間的歡呼聲還未散去,他盯著后臺數(shù)據,庫存清零的提示讓他感到喜悅“感謝家人們的支持!”,在滋泥泉子鎮(zhèn)的直播話術里,“家人們”不是生硬的稱呼,而是串起情感的紐帶。
從直播間的熱鬧到車間機器的轟鳴,從干部緊張講述到社員們的即興互動,直播間成了沒有圍墻的“鄉(xiāng)鎮(zhèn)客廳”。任玟企還記得首場直播時耳尖通紅的局促,如今卻能一邊轉動艾灸條展示紋理,一邊和彈幕嘮家常:“趙姐,您上次說的艾灸時長,我問過段師傅了,這會兒給您細說......”屏幕右下角,訂單提示音與笑聲此起彼伏。
速度為翼:“快團團”里跑出的產銷閉環(huán)
滋泥泉子鎮(zhèn),6家合作社早已形成“農戶生產+政府運營+郵政發(fā)貨”的閉環(huán):東湖中心村的艾草基地負責采摘晾曬,政府團隊在“興農匯”賬號直播帶貨,送往郵政進行發(fā)貨。
東湖中心村康源種植家庭農場(艾草基地)的產品由干部任玟企發(fā)貨,加工艾絨和收割搬運環(huán)節(jié)由雇工完成。該合作社已與北京、山西太原等地的十余家客戶建立長期合作。與康源種植家庭農場保持長期穩(wěn)定合作的網名叫‘慧心’的客戶說到:“還得是我們新疆人好,貨真價實不說,發(fā)貨速度更是沒話說,下單沒多久就收到了!”
“這么快就收到了!”客戶‘慧心’收到包裹,給段洪波發(fā)送反饋圖表達自己的喜悅“我剛拆開包裹艾草清香就撲面而來,并且量十足。兩天就送到手里,這速度太給力了!料子實實在在,下次還來!”,段洪波的“承諾48小時內發(fā)貨”也隨之得到了證實。
正在直播的唐婕妤手機里又有了新疆本地客戶通過電話或微信的預訂山貨的消息,近途一兩小時即可收貨,較遠地方也能在半天到一天內送達,新疆本地訂單實現(xiàn)了“朝發(fā)夕至”。
深夜11點,唐婕妤整理好桌上的山貨,直播間的補光燈終于熄滅。手機屏幕不再跳動新的訂單,滿屋子的山貨只剩下零星幾樣。如今,無數(shù)個這樣的日夜流轉,以前藏在鄉(xiāng)鎮(zhèn)里的山貨,現(xiàn)在在直播間亮個相,就能變成存折里的數(shù)字,這就是咱老百姓摸得著的好日子。
(本文為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踐課堂——“發(fā)現(xiàn)·記錄大美新疆”實踐成果)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wèi)華|阿依格爾木·阿德勒賽爾克、任玟企、馬嫻、賀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