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曾因干旱少雨、戈壁荒漠廣布而發展受限,然而,在時代的浪潮中,新能源的“春風”正以磅礴之勢吹拂這片土地,讓南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2021年,國家電網公司積極響應“雙碳”目標,選取南疆作為國網三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地區級示范區之一。隨后,國網新疆電力公司發布新型電力系統實施方案,全力推動南疆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史無前例的挑戰。多年來,南疆將豐富的風光資源轉化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能,為全國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樣本”,以實際行動向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
戈壁荒漠 綠能涌動
新疆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儲量大、開發條件好、互補優勢強,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南疆的光伏、風電技術可開發量分別為20.95億千瓦、1608.4萬千瓦,水電技術可開發量1700萬千瓦,具有較強的新能源開發潛力。
走進巴州若羌縣境內的羅布泊風區,這里是新疆十大風區之一,一排排巨型風機高聳林立,一面面光伏電板駐守戈壁,綠電在這里“孕育”。
5月10日,巴州地區新能源裝機突破1000萬千瓦,成為繼哈密、昌吉、烏魯木齊之后,全疆第四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6月10日,在海拔3200米的若羌縣鐵木里克鄉,中電建若羌光熱EPC項目傳定日鏡組裝數量成功突破十萬面大關,為新疆海拔最高的塔式熔鹽光熱項目按下建設“加速鍵”。
當前,南疆正大力推動清潔能源開發,加大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力度。同時,合理布局水電、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項目,逐步降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清潔能源在電源結構中的占比,打造出能源轉型的示范標桿。
莎車縣新華光伏產業園。(王康 攝)
喀什地區年日照時數超2800小時,相當于平均每天有近8小時的充足光照,廣袤的荒漠戈壁和干燥少雨的氣候特點為建設超大規模光伏基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其成為南疆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柱。據統計,喀什地區光伏可開發規模高達2億千瓦,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
截至5月底,喀什地區光伏裝機容量突破1024.2萬千瓦,成為新疆第5個、新疆南部片區第2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這也是新疆首個千萬千瓦級純光伏基地。
通過“水光蓄儲”多能互補和智慧調度,喀什光伏發電占比已達當地電源總裝機的60%以上,實現了從傳統火電向清潔能源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板上發電、板下治沙”的生態奇跡。
除了太陽能和風能,南疆還具備一定的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開發潛力,這些多元化的新能源資源為南疆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2025年1—5月,新疆新增新能源裝機2870萬千瓦,同比增長1.97倍。其中,南疆新增646萬千瓦,同比增長2.78倍。南疆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已突破70%。
萬里銀線 綠電飛馳
當前,南疆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正在破解地區保供與消納難題,攻克能源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全國提供新疆解決方案和示范模板。
為提升電網的承載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國網新疆電力大力推進南疆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加強骨干電網建設,新建和改造一批高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提高電力輸送能力和電網穩定性;另一方面,完善配電網結構,加大對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力度,提升偏遠地區供電質量,確保電力能夠安全、穩定地輸送到每一個角落。
6月23日,南疆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正通過巴州—鐵干里克—若羌750千伏輸變電線路送入新疆主電網。這是我國沙漠線路路徑最長的750千伏輸變電線路,也是新疆環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后期將與若羌至且末、且末至民豐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相連接,形成環塔里木750千伏大環網。
建設中的750千伏和田—民豐—且末—若羌輸變電工程。(馬元 攝)
國網新疆經研院新型電力系統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余中平說:“當前,新疆電網正在全力構建環塔里木750千伏堅強網架,加速推進和田—民豐—且末—若羌Ⅱ回等核心骨干電網工程,為新能源大基地接入與外送鋪設能源‘高速路網’。目前,750千伏環塔里木大環網逐步成型,疆內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疆電外送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有力帶動南疆5000萬千瓦新能源發展?!?/p>
南疆的綠電具有“保內供、強外送”的雙重作用,由于南疆與中東部省份存在2至3小時時差,其光伏發電可以有效填補中東部2小時晚高峰電力缺口。75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在南疆地區實現了廣泛覆蓋,它將南疆各地的發電廠、變電站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線路不僅能夠滿足南疆本地的電力輸送需求,還將南疆電力匯集后,通過與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連接,實現電力外送。
當前,國網新疆電力正在加快推進“疆電外送”第四通道——疆電(南疆)送電川渝特高壓直流工程前期工作,該工程預計2025年年底開工,建成后可大大提升南疆地區電力外送能力,促進當地光伏和風電資源的高效消納,推動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
在電源側,光伏裝機激增帶來的并網與消納壓力是各地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普遍挑戰。為高效保障新能源電力安全并網、順暢送出,國網新疆電力積極做好新能源項目的并網服務,通過建立“季統籌、月安排、周協調、日管控、后評估”工作機制,深化“新能源云”平臺應用,實現接網申請線上化、流程透明化,合理安排并網調試、驗收、停送電等工作確保新能源項目“應并盡并、能并早并”。
國網新疆電力還聚焦智能電網建設,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電網實時監測、精準調控,高效消納新能源,減少電力損耗。同時為客戶制定個性化的用電方案,鼓勵用戶在用電低谷時段增加用電,在用電高峰時段減少用電,實現電力供需的動態平衡。
創新發展 先行示范
通過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電網的智能化升級和多元創新舉措,南疆實現了能源生產、傳輸、消費的全鏈條優化,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覆蓋了南疆五地州,各州都形成了較大流域。南疆水電技術可開發量達1700萬千瓦,占全疆46%。得益于此,南疆積極發展水電等清潔能源,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確保了南疆電力自給自足。
水系發達,“風光”無限,豐富的清潔能源為南疆能源一體化開發運行試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新能源多能互補”,為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提供可借鑒的經驗模式。
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為南疆開展一體化試點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發展動力,南疆清潔能源發展提速奔跑。
喀什地區采用“水光蓄儲”多能互補的創新發展模式,依托塔里木河豐富水系,建設大型水光互補基地,通過風光火儲、水光儲、水風光等多類型能源協同,顯著提升能源供給穩定性與利用效率。
儲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疆積極探索儲能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建設了一批電化學儲能電站和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有效緩解了電力供需矛盾,提高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
位于喀什地區莎車縣的全國最大電化學儲能電站。(王康 攝)
位于莎車縣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規模達20萬千瓦,相當于一個巨型“充電寶”,可有效平抑光伏發電的波動性,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了安全保障。
截至5月底,南疆新型儲能裝機已達596.75萬千瓦,占新疆總量的49.9%,構網型儲能等前沿技術應用成為突出亮點。
南疆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提高了區域供電質量,讓各族群眾用上了放心電、滿意電。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還減少了環境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穩定的電力供應也為南疆地區的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行業的轉型升級,同時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清潔能源項目的建設、電網基礎設施的升級以及儲能技術的研發應用,吸引了眾多企業投資興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南疆正以堅定的步伐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李希、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