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新疆昆玉5月25日電,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與新疆皮山縣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粽香續傳承·端午尋根脈——2025年皮山農場兵地融合慶端午”活動
(皮山農場兵地融合慶端午活動現場 李春暉攝)
本次活動共設端午競技區、非遺體驗區、端午市集區和拍照打卡區四大區域。不僅有旱地龍舟賽、包唐粽接力還有13個非遺體驗項目,通過動手體驗深化對非遺的認知與情感聯結,將靜態文化轉化為動態體驗,賦予傳統節日時代生命力,以現代方式讓古老技藝貼近生活,在互動中實現非遺技藝的跨代傳播與守護。
(旱地龍舟賽活動現場 李春暉攝)
據悉,貞觀十八年,三藏法師玄奘攜經東歸駐息于闐,恰逢端午月圓夜,玄奘取玉河稻米,采澤畔蘆葉,以中原古法裹制素粽之時,長安的端午風韻悄然在西域生根。當于闐的酢米餅,邂逅中原粽藝,便開啟了新的傳奇,千年之后的農場巴扎,依舊延續著制作“唐粽子”的端午習俗。銀刀起落,宛若胡旋舞姿,雪白粽塊綻若蓮臺,琥珀糖絲垂落成簾,而一顆顆唐粽早已化作日日可期的生活詩篇。
昆玉的粽子不僅是食物,更是文化交流的象征。1984年在新疆唐墓中出土的草編粽子證明了這一食物在當地的流傳歷史。當地百姓至今仍將酸奶粽子稱為“唐粽子”,展現了這一地區與中原文化的深厚聯系和歷史淵源,同時也是對那段歷史與文化交融的懷念。
千年文脈在此綿延,本次活動既是對傳統的致敬,也是對文明交融的接力傳承。這些凝結著時光密碼的文物,恰似當年絲路商旅的駝鈴回響,將一段飲食文化遷徙的史詩,鐫刻在歷史長卷之中。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李春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