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地區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要陣地。這里曾是高度荒漠化的生態脆弱區,如今卻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逐步實現從“鎖邊”到“擴邊”的綠色蛻變。近日,記者深入阿克蘇地區的拜城縣和沙雅縣,實地探訪相關防沙治沙重點項目基地,見證從黃沙到綠洲的轉變。
林果產業:生態經濟雙贏的綠色引擎
華凌集團投資的拜城縣瑞林果業亞吐爾吊干杏種植基地項目,作為塔河生態治理的關鍵工程,已在57000畝土地上成功種植吊干杏、沙棗、文冠果和酸棗等經濟林果。項目采用“6×2米”科學株距和智能滴灌技術,并創新性地在林下套種抗堿作物打瓜和甜菜,實現水土資源高效利用。“這套種植模式不僅能有效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更能帶動當地特色水果產業升級發展。”華凌阿克蘇林業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魏柯介紹道。
(拜城縣瑞林果業亞吐爾吊干杏種植基地杏花盛放。李湘玥攝)
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在這里實現雙贏。吊干杏盛果期畝產可達800公斤,按市場價計算,年銷售收入預計達1600萬元。更可喜的是,項目已帶動30余人穩定就業,月薪4000至5000元,季節性用工高峰時可提供3000人次就業機會。魏柯表示:“這片林區還吸引了鵝喉羚、野兔等野生動物回歸,生態效益顯著。”
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創新實踐,企業在溫巴什鄉配套種植的2.7萬畝苜蓿,采用指針式噴灌技術,既改良了土壤,又為畜牧業提供了優質飼料,實現了循環發展。
與此同時,在拜城縣亞吐爾鄉和托克遜鄉,拜城豫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8億元建設的酸棗種植項目也成為當地防沙治沙的新亮點。該項目采用“種植+加工”全產業鏈模式,計劃開發7800畝酸棗及林下中草藥種植基地,實現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酸棗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276倍,市場潛力巨大。”公司董事長張浩燃介紹道。項目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目前已投入4000多萬元,累計用工4000余人次。基地現有30個固定就業崗位,月薪達6000元,預計夏季用工高峰時可帶動2000人次的季節性就業,日薪150元。
(拜城豫信農林發展有限公司8000畝酸棗種植項目流程圖。 李湘玥攝)
隨著2025年全部種植任務完成,項目年產值預計可達3500萬元。配套加工廠投產后,還將新增1500萬元產值。“這既是生態工程,也是富民產業。”張浩燃表示。該項目的實施,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地區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光伏治沙:新能源點亮生態新希望
在傳統林果業煥發新生的同時,新能源技術也為治沙提供了全新路徑。走進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大片光伏板在陽光下閃耀。中電建沙雅項目經理杜思偉介紹:“項目通過72個發電單元覆蓋7650畝沙地,裝機容量250兆瓦。采用光伏板擋風、草方格阻沙、梭梭林帶防風固沙的方式,是光伏治沙示范項目。”目前項目已完成組件安裝和配套設施建設,正在辦理并網手續。
(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光伏板建設情況。圖片來源:中電建沙雅縣25萬千瓦光伏產業園區)
杜思偉說:“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4.2億千瓦時,可供42萬人使用一年。2024年5月開工,預計今年底發電。工人多為本地,工資計件,最高月入過萬。項目預計總投資8億多,已投入近6億。”他還強調,光伏板下的草方格能降低風速、阻止沙流動,保證光伏板穩定,外圍梭梭林帶防止風沙入侵,實現了防風固沙和發電的雙重效益。
(技術人員在檢查光伏板情況。李湘玥攝)
科技賦能:水資源利用的沙漠創舉
在沙雅縣“光伏取水”、苦咸水淡化觀摩點,蓋孜庫木鄉水管站站長黎雪峰介紹:“我們從地下100米抽水,經過沉淀、過濾、納米膜凈化后,水質達到可食用標準。這里的苦堿水原本不能飲用或直接灌溉,但處理后就可以用于種植。目前基地已種植小麥、白菜等作物,未來還計劃嘗試玉米、黃豆等新品種,成功后將大規模推廣。”
(沙雅縣蓋孜庫木鄉水管站站長黎雪峰在介紹苦堿水淡化設備。李湘玥攝)
沙雅縣利用光伏取水和苦咸水淡化技術,有效解決了沙漠地區用水難題。目前已建成30余套分布式光伏發電取水系統,保障6.3萬畝治沙造林,造林成活率超80%,年均節省電費300余萬元。
(苦咸水經淡化可后用于噴灌作物。李湘玥攝)
產學研一體:沙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新疆仙草蓉科技有限公司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內,沙生植物郁郁蔥蔥。技術負責人茍林介紹:“自2021年起,我們種植了梭梭、紅柳等耐旱植物,還有2000畝肉蓯蓉。前期投資近4000萬元,預計還需三年回本。目前主要收入來自銷售種子,去年肉蓯蓉采收收益200多萬元。我們計劃進行肉蓯蓉初加工,正在籌備建設廠房。”茍林還提到,公司與多所高校合作,取得多項技術突破,研發制造多種機械,自主研發8個肉蓯蓉保健產品,申請專利17項,已授權6項,注冊商標16件。2023年承擔了自治區重點研發項目任務,為沙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生態治理的阿克蘇模式
阿克蘇地區的防風治沙工作,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阿克蘇地區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77.55萬畝,占年度治理任務218.78萬畝的126.72%;完成阻擊戰任務114.74萬畝,占年度治理任務94.99萬畝的120.79%。全年下達地區林草項目資金7.99億元,已支付6.8億元,資金支付進度85.1%。
阿克蘇地區通過堅持統籌發力,形成上下“一盤棋”,堅持綜合治理,構建治理“大格局”,堅持項目先行,創新治理“新模式”,堅持政策賦能,要素保障“強基礎”,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發展之路。2025年,阿克蘇地區計劃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21.3萬畝,納入“三北”六期任務184.59萬畝。其中:阻擊戰任務197.61萬畝、光伏治沙17.95萬畝。地區將保持起步就是沖刺、開局就是決戰的勁頭,錨定目標、靶向發力,堅持“四抓落實”,人員力量、資源要素向阻擊戰傾斜,于今年3月啟動打贏阻擊戰“大會戰”,讓阿克蘇大地“處處是戰場”。
阿克蘇地區的這些防風治沙項目,通過產業融合與科技創新,實現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鎖邊”到“擴邊”,阿克蘇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生態發展之路,為沙漠治理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書寫綠色奇跡,讓綠色在沙漠邊緣不斷蔓延。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李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