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火車行進在新疆瑪依塔斯風區,遠處,一大片雪海漫無邊際,眼前,一排排風力發電機迎風矗立。這里的風雪聞名世界、歷史悠久,扎根這里的人們卻還很年輕,他們是鐵路清雪車的“鐵騎馭手”,也是旅客列車的守護人,他們用青春回答時代命題,用熱愛給這片古老的風區帶來了新的風貌。
“你了解清雪車,清雪車也會了解你”
2月底的鐵廠溝,氣溫已經過了最低的時候。記者到來時正是晴天,但迎面吹來的風,還是讓人呼吸都困難。初見“零零后”的清雪車司機馬龍時,他正準備出發去車庫“熱”車。
“工區現在風就有五六級,區間里就有十幾以上了,風會把雪吹到線路上,就必須出動清雪車。”作為瑪依塔斯風災最嚴重的地段,每年冬天,國鐵集團烏魯木齊局集團公司阿勒泰基礎設施段自輪運轉車間的工作者都會駐扎于鐵廠溝,駕駛清雪車,守護瑪依塔斯風區鐵路暢通。雖然只有46公里,但出乘一次的平均時間都要超過10個小時。
“清雪車的清雪工具都是在車外的,我的工作就是到了清雪點,妥善放置它們,確保它們正常發揮作用?!瘪R龍告訴記者,駕駛清雪車,需要四個人通力合作,兩個司機負責開車,兩個司機負責裝置的啟動閉合。“爬上爬下十幾次是常有的事?!焙?年前剛入路相比,馬龍多了一份自信和從容。而這,源于日復一日的堅持。
由于清雪車裝備的鏟雪、掃雪、拋雪裝置多,風雪量大,清雪的時間又緊迫,剛開始,馬龍只覺兩眼一抹黑?!皠偵宪嚨哪莾赡?,下車放裝置都要好半天,有時候清雪到一半,拋雪筒啥的還會被板結的雪塊卡住,鉆車下掏雪是常有的事?!被貞浧甬敃r的場景,馬龍笑道,“那時候出一趟車,還經常被雪砸腦袋,從頭到腳都是濕的?!?/p>
為了快速熟悉車況,馬龍背著裝滿工具的書包,沒事兒就在車庫“操練”各種設備。那段時間,馬龍登高爬低數百次,對各類清雪設備越來越熟悉,也逐漸適應了這樣的體力勞動。三個月后,一個作業流程下來不到五分鐘。他感慨道“天天和清雪車這個‘大家伙’相伴,才發現自己有太多不懂的東西,但你只有沉下心來去熟悉它,理解它,它也會配合你,放心的交給你。”提起清雪車,馬龍難掩熱情,在他看來,這個朝夕相伴的“戰友”,是他最好的朋友。
“問我為何留下,只因此心安處是吾鄉”
為什么留在這里工作?這是家在甘肅武威的清雪車司機聶永鑫經常被問的問題。
“在大多數人眼里,這里人煙稀少,目光所及只有荒漠雪原,風刮起來能把人吹著跑,但真的來到這里,你會發現工區條件很好,伙食很好,生活習慣和老家沒太多差別?!眮磉@里上班6年,已經在新疆成家了的聶永鑫覺得,自己畢業作出了正確的選擇。
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閑暇時候,27歲的聶永鑫也喜歡打打網絡游戲??蓻]想到,網絡卻將這位甘肅漢族小伙和南疆柯爾克孜族的姑娘牽到了一起?!肮^里的生活比較單一嘛,雪期又長,回家的次數不多,沒想到能和我媳婦結緣?!甭櫽丽胃嬖V記者,因為經常要去烏魯木齊接受大型機械作業司機的培訓,他與愛人在網絡相識,在烏魯木齊“奔現”,已經在新疆安家兩年了。
“如今,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所以再苦也不覺得苦,反而更有動力。”聶永鑫的崗位是運行司機,負責駕駛清雪車前進在線路上??刂栖囁偈撬粘9ぷ髦械囊淮箅y題。“和咱們開車不同,閘把連著的是200公斤的動力,清雪作業時將車速控制在每小時十公里是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睘榱丝焖僬莆蘸盟俣?,聶永鑫主動申請放棄調休,跟著老師傅操作,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在閘把這塊“磨刀石”上千錘百煉,終能獨當一面。
如今,聶永鑫已經考取了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的駕照,是清雪車上四個兄弟們的班長,他說“曾經孔雀東南飛,如今鳳凰西部棲。幾平米操作室,正是大展拳腳的舞臺,今后我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成為家人的驕傲?!?/p>
“創新工藝,不斷改造,做孩子心中了不起的人”
瑪依塔斯風區配備的這臺清雪車,是全國最早上線的一批清雪車,記者看到,這臺車身已經改裝得滿是“外掛”。自輪運轉車間副主任、創新項目帶頭人苗長江告訴記者,最開始清雪車只有掃雪和拋雪功能,遇到雪災還需要二十幾個工友在車前將板結的積雪鏟碎,清雪車才可以正常運轉,在惡劣的天氣下,幾分鐘人就凍透了。
“我們就想把車改造一下,不讓大家那么遭罪。”收集數據、聯系廠家、研究圖紙,歷經一個雪期,他帶領團隊和廠家反復溝通,共同研發出碎雪裝置,應用到實踐中?!俺鰩状诬嚲桶l現了,遇到很厚的雪塊,還是碎不掉?!痹趺崔k?苗長江和團隊打算給碎雪機兩側各加一個馬達試試。“不管成不成功,先干了再說。”每次出車,觀察改裝后的效果,夜晚回到車庫,再研究完善設備設施,現在清雪車出動,已經不需要人力在前方“開路”,清雪效率大幅提高。
“現在有十八個項目在改造,比如加寬車前的推雪裝置,改進容易堵塞的拋雪筒,還有更換掃雪用的滾刷,現在進度已經過半,我們一定堅持到底,讓清雪車越來越智能高效!”苗長江信心滿滿。
工作時,苗長江帶領團隊深耕技術創新領域,回到宿舍,他都會通過視頻給正在上小學的女兒輔導作業。對于他而言,他希望經常陪伴在女兒身邊,但職責又需要他留在鐵廠溝?!懊看螐募依飦砉^,都能從包里翻出來女兒悄悄塞的紙條,有時候是自己畫的一張賀卡,有時候是一段簡短的話,每一個字都訴說著共同的思念,讓我覺得,我必須堅持下去干出點名堂,讓孩子覺得爸爸很棒!”
近年來,像清雪車上的年輕人這樣來到克塔鐵路的青年已接近百人,他們扎根生活,用堅毅的選擇和務實的行動回答著“青春何謂”“青春何為”的人生考題。他們既有青春奉獻的使命感,也有樂業安居的幸福感,在邊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綻放灼灼青春之花。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王廉升 張礫丹 孫冬生 李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