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新疆網絡作家奕辰辰的同名小說《慷慨天山》改編的廣播劇正在石榴云客戶端持續播出,截至日前,該廣播劇已播出三十五集。
廣播劇《慷慨天山》聚焦第一代兵團人屯墾戍邊的感人故事,以聲音為媒,演繹兵團往事,講述了新疆解放軍部隊在生產建設兵團成立之前,肩負放下鋼槍、拿起鐵鍬的特殊使命開展生產勞動的英雄事跡,塑造了劉振華連長、指導員、機槍手等一批性格飽滿的人物形象,立體展現了第一代兵團人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作家奕辰辰用白描式的手法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刻畫出兵團第一代建設者的英雄群像,具有厚重的時代肌理和現實質感。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之際,廣播劇《慷慨天山》將帶領聽眾重新回顧兵團波瀾壯闊的發展歷史和兵團人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光輝歲月。
奕辰辰
廣播劇《慷慨天山》的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劇中解放軍戰士們開渠、修路、剿匪、與狼大戰等故事環環相扣,多條敘事線索縱橫交織成一個立體的敘事空間,讓聽眾體驗故事快感的同時,更有真實的現實觸感,仿佛穿越時光隧道,重回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兵團戰士在沙漠荒原、邊境沿線極為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頑強生存,建設和保衛邊疆。盡管他們面臨食物匱乏、生產資料不足等諸多嚴峻問題,但他們卻用最原始的生產方式創造了大地奇跡。
劇中最打動人心的還是交織在人物之間的復雜情感,圍繞劉振華這一主人公展開的兄弟情、愛情以及民族情無一不讓聽眾為之動容。目睹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機槍手在剿匪過程中犧牲,作為干部的劉振華禁不住落淚。劉振華和女兵趙明霞兩人歷盡波折終成眷屬,甜蜜的愛情在艱苦的生產勞動歲月中,顯得越發彌足珍貴。牧民別克和迪娜拉奶奶則在部隊危險時刻為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反映出兵團戰士與少數民族同胞共同生產生活中建立的深厚民族情誼。
廣播劇《慷慨天山》通過角色對話、旁白解說等形式來展現故事情節,以自然流暢的對話和富有表現力的聲音,為聽眾提供了沉浸式的聽覺體驗與情感認同。人物高超的配音技巧讓接地氣的語言更加鮮活生動,方言土語、俗語等語言的運用凸顯了劇作的民間化和地域特征。
作品描寫細膩而真實,尤其是作家對場景描寫的調度和心理描寫的把控,都真實地還原了當年兵團人生產生活的現實境況。特別在人物塑造方面,廣播劇《慷慨天山》刻畫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兵團戰士群體形象。主人公劉振華連長一出場便是脾氣火爆、性格莽撞的軍人形象,但他絕不是沒有頭腦的“匹夫”“莽漢”。劉振華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勇有謀、思維敏捷,不論是指導生產還是指揮作戰都顯示出極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劇中很多小人物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機槍手臨危不懼,炊事員小家伙勇敢無畏,牧民別克仗義忠誠……這些人物形象豐富而立體、飽滿而真實,他們不僅是當代中國屯墾戍邊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更是承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時代表達。
與此同時,此次網絡小說《慷慨天山》改編成廣播劇的成功案例,也為IP改編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與借鑒,對于新時代新疆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網絡小說《慷慨天山》具有豐富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以此改編的廣播劇則通過聲音的方式進一步挖掘和展現原作的豐富內涵與價值意義。對受眾的精準定位使得網絡小說《慷慨天山》頗受年輕讀者的喜愛和熱捧,廣播劇的改編同樣以準確的受眾分析和優質的內容,成功吸引年輕人關注兵團故事、關切老一輩兵團人的生產生活與精神世界。
廣播劇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具有獨特的媒介特性,如聲音的表現力、空間感和想象力的調動等。制作團隊在改編過程中充分利用這些特性,借助音效、配樂、聲音表演等手段,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進一步地說,此次網絡小說《慷慨天山》改編成廣播劇的成功經驗為新疆IP改編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有助于推動新疆本地文化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為其他媒介形式的改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呈現的可能。
總而言之,廣播劇《慷慨天山》通過講述以主人公劉振華為代表的解放軍戰士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就地專業,鑄劍為犁,在偉大祖國西北邊陲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開展勞動生產的動人故事,展現了第一代兵團人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作家以質樸的筆觸書寫了兵團人深摯的家國情懷,用富有現實感的故事凸顯時代潮流中歷史脈搏的跳動。除此以外,廣播劇《慷慨天山》采用創新的藝術形式講述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新疆篇章、兵團篇章,劇目制作團隊在音效、配樂以及后期剪輯上以高超的專業水準,為故事營造出真實的氛圍感,使觀眾獲得了良好的聽覺體驗,讓更多人聽到了新疆故事、兵團故事的時代最強音。(作者:張 凡、張志英)
作者簡介:
①張凡,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任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教授、新疆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兵團英才青年項目和石河子大學學科帶頭人(A級),兼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和兵團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等;②張志英,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