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利:像界碑一樣扎根邊境線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秦俊偉
朱國利和妻子王利合影(胡楊網資料圖)。
2月24日天蒙蒙亮,朱國利起床喂完羊后,便像往常一樣開始了一天的巡邊工作。“每天的巡邊工作看似簡單枯燥,但是馬虎不得。”朱國利告訴記者,當好護邊員的關鍵,就是要時刻保持警惕。
朱國利(右)夫婦在喬老克哨所門口刻著六十三團團歌《沙林人》歌詞的石碑前齊聲唱團歌(資料圖片)。據兵團日報資料庫
今年53歲的朱國利是四師六十三團喬老克哨所的一名護邊員,“放牧就是巡邏,種地就是站崗”是朱國利夫婦30多年如一日為國守邊的真實寫照。他們把家安在邊境一線,把深沉的愛獻給了祖國,詮釋了兵團民兵無怨無悔、恪盡職守的愛國情懷。
喬老克邊防哨所。張洪 攝
六十三團地處圖開沙漠腹地,與中哈界河——霍爾果斯河相鄰。1993年,22歲的朱國利和妻子王利來到界河邊的喬老克炮臺,與風沙為伍、蚊蟲為伴,開始了一邊耕作放牧,一邊義務守邊的生涯。
剛到喬老克炮臺時,朱國利就近挖了一個地窩子住下。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四季大風是圖開沙漠的氣候特點。這里夏天最高氣溫達40攝氏度,蚊蟲多得伸手一抓就是一把;冬天最低氣溫在零下30多攝氏度,冷得讓朱國利夫婦手腳長滿凍瘡,每次巡邏回來,衣褲都變成了“冰鎧甲”……
面對艱苦的環境,朱國利夫婦卻從未想過離開,他們常說,祖國是家,家就是祖國,為國守邊,無怨無悔。
2020年12月30日,朱國利和妻子王利在家中看電視。徐霆 攝
2005年,六十三團投資30多萬元在喬老克炮臺旁邊建造了一棟房屋,命名為“喬老克哨所”。自此,朱國利夫婦結束了住地窩子、泥巴房,點煤油燈、喝界河水的歷史。從這一年起,夫妻倆也成為團場正式護邊員,喬老克哨所也成了夫妻哨所。
喬老克哨所巡防區域長約10公里,為了便于守邊護邊,朱國利專門買了一匹馬和一輛摩托車,冬天騎馬,夏天騎摩托車,無論天氣如何惡劣,朱國利堅持每天巡邊至少兩次。
2015年5月11日,邊境燃起大火,火勢已經越過國境線,朱國利巡邏發現后立刻向有關部門匯報,經過一段時間撲救,終于將燒到我國的大火撲滅,避免了重大損失;2016年春季,界河洪水肆虐,把巡邊的道路沖斷,朱國利就蹚著沒過膝蓋的泥水步行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朱國利巡邊任務沒有落下一天。
守邊護邊的30多年里,朱國利夫婦累計巡邊50余萬公里,相當于從六十三團到北京往返近70趟,管轄的片區從未發生過一起人畜越境事件。
2010年7月1日,朱國利夫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面對黨旗宣誓的那一刻,夫妻倆激動不已。
2012年,喬老克哨所被兵團確定為“屯墾戍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朱國利夫婦又有了新的任務,為來到這里參觀旅游的職工群眾現身說教,讓更多人體悟兵團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受朱國利夫婦愛國奉獻精神的影響,如今六十三團越來越多職工加入到巡邊護邊隊伍中,為筑牢邊境安全線打下了堅實基礎。
30多年來,路邊的小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朱國利夫婦以哨所為家、與界河為伴,始終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為國守邊是我最大的幸福,我要像界碑一樣扎根邊境線,在這里巡邊護邊一輩子。”朱國利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