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彩“田園” 賦能鄉村振興
孔雀開出“致富屏”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丹丹
圖為豐瑞農家樂里的觀光孔雀(攝于5月2日)。章曉添 攝
一只只美麗的孔雀悠閑地來回踱步覓食,一扇扇七彩斑斕的孔雀羽翼正在盡情開屏,在三師四十九團二十一連的孔雀養殖基地,一派“百鳥之王”翩翩起舞的美麗景象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
提起孔雀,大家都會聯想到美麗的西雙版納。而如今,被譽為“百鳥之王”的孔雀也飛進了四十九團二十一連職工劉西亮家中,為其與家人帶來致富的希望。
說到養殖孔雀的起因,劉西亮打開了話匣子。從小就喜愛動物的劉西亮,一次在外旅游時,看到孔雀開屏的美麗景象后,就有了養殖孔雀的想法。他從當地帶回一只幼雛,開啟了孔雀養殖之路。
“當時我們團場沒有人養殖孔雀,而且聽說喂養成本低,就想把美麗的孔雀引進養殖試試,填補當地市場空白。”劉西亮說。
“每天能與它們相伴,看著孔雀開出美麗的彩屏,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劉西亮說,“孔雀最漂亮的時候是在每年的4月至9月,雄孔雀五彩的尾翎全部長全,顏色非常鮮艷,觀賞性最高,這時候的游客也是最多的。”
劉西亮現在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孔雀養殖戶,孔雀養殖基地也已成為他發展休閑旅游業的一張“名片”。
“歡迎歡迎,來,請坐!”在自家開的豐瑞農家樂里,劉西亮的妻子馬玉勤正熱情地招呼著客人。
“我們的農家樂里雞鴨和蔬菜全部都是自己養殖、種植的,綠色又健康。”馬玉勤說,“每逢周末和小長假,我們這里游客絡繹不絕。在孔雀養殖基地觀賞完畢,很多游客都會選擇留下來品嘗農家味。”
“節假日可以帶著孩子采摘新鮮果蔬,觀賞各種動物,還能品嘗大盤雞、油餅、紅燒牛排、架子肉等農家美食,這里是個適合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來自巴楚縣的游客李蘭峰說。
如今,借助團場發展休閑旅游業的東風,劉西亮將孔雀養殖和農家樂有效結合起來,形成了集特色養殖、休閑觀光、餐飲為一體的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近年,四十九團以鄉村振興為統領,通過團場引導、就業支持、資金傾斜等方式,鼓勵職工群眾發展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帶動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休閑垂釣園讓“四季生金”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丹丹、通訊員任斐斐
11月3日,垂釣愛好者在劉家團莊垂釣館內釣魚。張靜 攝
初冬時節,寒風瑟瑟,六師新湖農場五家渠鑫合元農業專業合作社劉家團莊垂釣館(以下簡稱“劉家團莊垂釣館”)內卻溫暖如春,只見清水緩緩流入魚塘,一條條魚兒不時躍出水面。隨著氣溫下降,劉家團莊垂釣館成了烏昌地區及周邊釣魚愛好者的好去處。
“垂釣館正式營業還不到一個月,我們的營業額已經達到了20萬元,純利潤4萬多元。”劉家團莊垂釣館負責人陳剛正說著,就有顧客打來電話預定釣位。
這個“四季生金”的魚塘是怎么建起來的?
原來該連有一片拆危拆舊的廢地,臨近水源,連隊“兩委”琢磨著可以建個垂釣館,發展休閑漁業。今年5月,連隊召開了返鄉青年座談會,會上,連隊“兩委”提出,職工可以跟連隊合作建立合作社,合作社職工集資入股,有經營頭腦的職工負責經營,以后雙方按比例分紅。
在座談會現場,陳剛盤算了一下,香豬養殖、特色采摘基地、鄉村民宿……隨著連隊旅游項目的增加,游客會越來越多,釣魚的游客肯定也少不了。于是,他當場提出:“我想在連隊創業,這個項目我想干!”
說干就干,該連黨支部申請專項扶持資金70萬元,通過五家渠鑫合元農業專業合作社籌資130萬元,經過半年時間,該合作社在拆除的危舊土房舊址上新建了垂釣館。
“冬天垂釣館也可以正常營業,場館內的采暖設備是由36個4千瓦熱量的電熱板組成,頂棚全部采用透明的陽光板,不僅采光性能好,供熱系統也非常完善,最多可容納22個人坐釣。”陳剛說。
近年來,二十連充分利用連隊現有特色優勢資源,成立了集餐飲、垂釣、觀光、采摘、滑雪為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目前已經吸收56名職工加入合作社。
“明年,我們計劃在垂釣館西側建設兩座可容納100人的室外釣魚塘,在周邊打造農家小院餐飲,鼓勵更多職工群眾發展庭院經濟,讓更多游客來連隊品農家菜、賞田園景、打造田園綜合體,進一步增加職工群眾的收入,讓職工群眾生活年年有‘魚’。”新湖農場二十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劉元元說。
農家小店點燃創業大夢想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丹丹、常駐記者趙爽 通訊員高興
10月23日,在“小舍農家小店”里,負責人史龍在打掃房間。兵團日報常駐記者趙爽 攝
沿著蜿蜒的公路來到四師七十七團,一家精品民宿映入眼簾——“小舍農家小店”,院落面朝天山群峰,一眼望去,雪山與民宿相融合,無限風光盡收眼底。這里是游人的“詩與遠方”,也是該民宿負責人史龍夢想開始的地方。
都說民宿是一個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是游客了解當地自然風光、人文風情、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史龍的“小舍農家小店”現已成為許多游客來到七十七團旅游時住宿的第一選擇。
史龍是一名“80后”退伍軍人,2005年退伍后,他到四師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七十七團分公司工作。他始終懷揣著一個“創業夢”,想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做點什么。
彼時,七十七團正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引起了史龍的關注。“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旅游業發展這么好,開一家民宿應該挺不錯。”史龍說。
要做就得做好,史龍致力于打造一家既有兵團情懷特色,還有酒店式服務的精品民宿。
2019年,史龍的“小舍農家小店”在團場正式開張,按照國家等級民宿標準建設,“小舍農家小店”占地800平方米,投資290余萬元,裝修以中式風格為主調,設有戶外亭、茶吧,可提供燒烤、民俗體驗等服務,獨特而具有文化韻味的裝修風格,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2022年,“小舍農家小店”成功獲評國家丙級民宿。
“美宿”必然少不了美食的助攻。如何將當地土特產、養生文化融入餐飲中,史龍下了一番功夫。
“我們的肉和蔬菜都是有機綠色的,很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飲食需求。”史龍告訴記者,“我們把當地特色的平鍋肉、風干牛肉、野菜等特色菜肴作為特色餐飲推介給游客,讓游客在住宿的同時,也能品嘗到當地美食。”
為了讓更多游客知道“小舍農家小店”,史龍還與美團、攜程等多家線上平臺合作,并在抖音平臺制作宣傳視頻引流。今年以來,小店已累計接待游客近萬人次,營收達80萬元,帶動當地就業10余人。
近年來,七十七團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文化旅游資源,鼓勵職工從事旅游經營服務、旅游商品銷售等行業,利用自有庭院開辦農家樂、特色民宿、家庭旅館等,多點發展和培育鄉村旅游新業態,帶動團場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火龍果“甜蜜出圈”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朱丹丹
11月20日,游客在鄭志遠的采摘大棚里采摘火龍果。王璇 攝
走進十三師紅星一場二連職工鄭志遠的火龍果采摘大棚內,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火龍果像一盞盞紅燈籠掛在枝頭,散發著誘人的光澤。前來采摘的游客在大棚里提著籃筐、拿著剪刀開心地采摘著火龍果。
“一只手托住熟果,另一只手拿剪刀,對著熟果底部的枝條采用倒三角剪法,從上方往下剪一刀,下方往上剪一刀,就可輕松把果子剪出。”鄭志遠耐心地為游客講解采摘火龍果的方法。
“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帶著孩子來采摘火龍果,不僅可以體驗現場采摘的快樂,還能感受鄉村游的樂趣。”游客王晨陽一邊采摘一邊說。
火龍果作為一種產自熱帶地區的水果,外形美觀,果肉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得廣大消費者喜愛。如今,火龍果在十三師試種成功,每年7月進入結果期,南方的火龍果在團場也可以安然生長。
“紅星一場種植的火龍果施用有機肥,天然無公害,甜度高、口感好,含有對健康有益的植物蛋白及花青素,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既好吃又健康。”鄭志遠說,“火龍果的花果期從7月開始到10月底結束,目前兩座大棚里種植了2300多株火龍果,年產量可達4噸左右。”
為何會選擇種植火龍果?2020年,鄭志遠在山東考察學習時了解到火龍果樹種植后可以生長25年,而且種植需水量小,容易管理,收益還高,所以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引進了種苗試種。經過不斷鉆研,鄭志遠種植的火龍果喜獲豐收。
“每到周末,許多周邊游客會開車過來體驗火龍果采摘,每座大棚可以增加2萬元至3萬元的收入。”鄭志遠說。
目前,除了種植火龍果外,鄭志遠種植的遼峰、玫瑰香等品種的葡萄,也陸續進入采摘期。下一步,他準備擴大火龍果種植面積,帶領更多職工群眾種植火龍果,助推職工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紅星一場著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選擇在大棚內種植火龍果、葡萄、草莓、香梨、脆桃等水果,且充分利用田園風光,將果蔬采摘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帶動水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持續把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賦能農村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