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新疆,寒意漸濃,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卻在天山南北涌動著。
11月26日—30日,“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暨“科創中國”服務團新疆行活動舉辦。來自疆內外的30余名院士專家圍繞“八大產業集群”建設,深入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調研,累計進行30余場主旨報告、科普講座及科創服務活動。
11月29日,“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暨“科創中國”服務團新疆行活動在烏魯木齊市舉辦。圖為活動現場。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
院士講科普,給新疆帶來的,不止于科普。
普及科學知識 啟迪科學思維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此次“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新疆行活動中,院士專家走進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地,傳播最新科學知識、科學方法……
聽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要來學校進行科普,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初中一年級學生聶子杰提前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宇宙相關知識。
“院士的講解讓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更系統的了解,激發了我對物理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聶子杰說。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在此次的“千名院士·千場科普”新疆行活動中,有15場院士專家進校園活動。
院士講科普,是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也是科學思維的碰撞、科學方法的傳遞。
11月2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學生們迎來了一場特殊的科普報告。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以《和看不見的世界和平相處》為主題進行報告。他把微生物稱作人類看不見的“老朋友”,并且認為通過調控人居環境微生物的組成,可以有效改善人體免疫力,幫助人類構筑一道更加健康的免疫屏障。
11月29日,朱永官院士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作主旨報告。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
“朱永官院士的講解既有趣又專業,不僅講最新研究成果,還講研究方法,非常實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生態學碩士研究生陶欣然說,“我研究的主要是地上部分的植物,很少涉及地下微生物,今天的講解為我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
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光強說,院士講科普,能夠充分發揮院士群體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將更前沿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及科學精神傳播得更深更遠,以高質量的科學普及為科技創新培植沃土,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為科學普及提供源泉,為創新型新疆建設貢獻智力資源。
強化互動交流 推動務實合作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疆依靠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院士參與其中。
29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景權以《新疆戈壁設施農業》為主題進行科普報告。在活動現場,他向大家展示了團隊在伽師縣試種出來的水果番茄。“這種番茄在東部地區的市場能賣33元一斤,而且供不應求。”喻景權院士說。
水果番茄價格不便宜,卻很受市場歡迎。喻景權院士揭示了其中的奧秘:品質好、營養高。這些優勢得益于新疆充足的光照資源,晝夜溫差大,以及優質的品種及鹽堿水淡化技術、SAS無土栽培技術等。
新疆擁有天然的資源優勢,關鍵在于把優勢資源用好。這是很多院士在調研中的共識。
新疆是我國棉花主產區,科研工作者如何在棉花身上做文章,助力棉花提質增效?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提供了新思路,他認為,擴大棉籽利用范圍是棉花生產增收增效的主要來源之一。解析棉花次生代謝產物合成途徑,就有可能提高棉花產量和品質,提高棉籽利用率,降低處理成本和減少環境污染。
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作《棉花重要農藝性狀研究》主旨報告。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蔡增樂攝
近年來,新疆與院士專家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合作越來越緊密。數據顯示,“科學與中國”活動自2002年走進新疆以來,累計組織近千名院士和知名專家,為新疆各族群眾帶來100多場高級學術報告,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直接受益群眾達10萬人次,間接受益人群不計其數。
為了更好地利用院士資源,自治區科協積極搭建平臺,截至目前在全疆成立16家院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是以創新需求為導向,聯合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對于攻克核心技術,形成創新成果,培育創新團隊,提升綜合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院士工作站的有益補充,自治區科協積極探索成立12家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柔性引進兩院院士、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以項目為紐帶,圍繞推動自治區重點產業或科技領域創新發展,解決共性技術問題和生產實際問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瞄準技術需求 破解發展難題
院士領銜著一個強大的科技創新團隊,也往往代表著某一領域科技創新的方向與水平。如何用好院士專家資源,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1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吾守爾·斯拉木和專家一行深入阿克蘇地區調研。每到一處,他都會詢問相關負責人,“和哪些專家團隊進行了合作,在技術方面還存在哪些難點需要攻克……”
11月2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吾守爾·斯拉木就多語種智能信息與網絡內容安全等發言。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蔡增樂攝
瞄準技術需求,才能精準解決問題。前不久,為破解“八大產業集群”、水資源利用、生物醫藥產業等領域存在的科技難題,助力新疆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疆首次重點面向企業征集科技需求。
自治區科協二級巡視員李永晟說,凝練不出精準的技術需求,是當前存在的普遍問題。
找準技術需求是科技創新的第一步。找準需求,才能精準對接高端人才資源,有針對性、高效率地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然,利用好院士團隊資源,還應當做好服務工作,統籌各種資源,不能讓院士團隊“單打獨斗”。
喻景權團隊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團隊試種的水果番茄在東部地區市場非常暢銷,但也面臨運輸成本高和當地人工培訓難的問題。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參與進來,共同破解這些難題,讓好產品走向更廣闊市場。
王光強說,自治區科協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針對“八大產業集群”、水資源利用、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科技難點問題,組織全國院士專家入疆開展科普及科技服務,合力破解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堵點”“難點”,為新疆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