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長城看兵團·環塔行丨守護,只為那一片綠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鐘超、馬軍權、朱丹丹、通訊員張芳軍
十四師二二四團西界林(攝于9月24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洋、王瑋昊 攝
記者在十四師二二四團采訪時,當說起防沙治沙時,大家都會提到一連職工石福松。
9月23日上午,一場大雨過后,天空湛藍,陽光柔和,空氣清新,遠處的雪山清晰可見,給人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記者得知石福松正在二二四團團部通往各連隊的主干道上和工人一起修整林帶,便立即驅車前往采訪。
十四師二二四團一連職工石福松在林帶給樹木修枝(攝于9月24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洋、王瑋昊 攝
行駛途中,道路兩旁的林帶里,胡楊樹、沙棗樹等各種樹木郁郁蔥蔥。約五六分鐘的路程,記者見到了石福松,他正帶著十幾名工人在道路兩邊的林帶里除草、修枝、打土埂、平整土地。
石福松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身體健碩,看起來十分精神。當記者和他聊起二二四團是如何植樹造林、防沙治沙時,他打開了話匣子。
二二四團于2004年掛牌成立,兩年后,石福松來到這里,成為該團最早的護林員之一。石福松所在的林管站最重要的任務便是種樹、護樹。
十四師二二四團一連職工石福松在沙漠邊緣查看植被生長情況(攝于9月24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洋、王瑋昊 攝
“那時,團場植被覆蓋率較低,風沙大,要想在沙漠里種莊稼,就得先種樹、建林帶,有了林帶的防護,莊稼才能成活。”石福松說。
在沙漠里種活一棵樹,究竟難到什么程度,石福松給記者講了讓他記憶猶新的往事:由于風沙大,新栽的樹苗很多都會被風刮死,他跟同事不斷地補栽樹苗,每四五米就用鐵絲把滴灌帶和樹苗固定在一起。不過,樹木的成活率還是不高,但是第二年他們會接著種,這樣樹才慢慢活了下來。
“我帶你們到二二四團最西部的防風基干林看看,那是我們職工群眾最先種的林帶。”石福松說。
從主干道往西走將近5公里,一排排茂盛的樹木映入眼簾,其中有一些1人都抱不過來的胡楊樹、沙棗樹,也有近幾年新栽的白楊樹、小葉白蠟樹。
“這條林帶寬116米,長18公里,是我們團場的‘命脈’。”石福松一邊修剪樹枝一邊告訴記者,現在這些樹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幾年前我們可吃了不少苦頭。
“種樹容易,護樹難!”石福松感嘆道,“樹活了,還要澆水,沒有水,樹活不了。我們每天早晨來到這條林帶里,打土埂、平整土地、堵水、引水……中午餓了,隨便找個土埂坐下來,拿出自己帶的馕,就著滴灌帶里的水,午飯就對付過去了,直到天黑才回家。”
“滴灌帶里的水能喝嗎?”記者問。
“當時也管不了那么多,樹能‘喝’的水,我們也能喝。”石福松嘿嘿一笑,“我們的辛苦付出也有了回報,你看我們團場的紅棗長得多好。”
記者往防風基干林東邊的棗園里看,成片的棗樹一眼望不到邊,翠綠的棗葉繁密茂盛,棗樹上掛滿了大如雞蛋的紅棗。
二二四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海嬋介紹,團場建設初期,干部職工結合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經過探索,在耐旱、抗風沙的樹種之中,選擇了紅棗樹作為主栽品種,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目前,全團共種植紅棗樹15.5萬畝。
“聽說你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植樹、護樹,能給我們講講原因嗎?”記者問石福松。
“生活在沙漠邊緣,我深知有了綠色才有生機和活力,守護樹木就是守護綠色,守護綠色就是守護希望。”石福松說。
隨后,他繼續向記者講自己的故事。2019年,團場林管站改制后,聽說團場要將1800多畝防護林的管護工作承包給個人,石福松舍不得這一片片他親手栽種、呵護成長起來的林帶,便主動承包了林帶管護任務。
“這些樹都是我看著從小樹苗長大的,我對樹有很深的感情,幾乎每天都組織人員到林帶里進行整枝、除草、澆水、病蟲害防治等養護工作,想辦法讓它們快快長大,樹大了防風能力才會更強。”石福松說,“現在,我每天不到地里看看樹,心里就難受得很,我會用一生守護這片綠。”
隨著團場植樹造林數量的增加,2020年,石福松牽頭成立了昆玉市小石頭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工作就是培育苗木、對防護林進行管護。
“成立合作社,不僅能帶動職工群眾入股,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能調動大家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合作社管護的林帶已增加到4000多畝。”石福松自豪地說。
王海嬋告訴記者,近年來,團場大力實施科技治沙工程,采用“小網格、窄林帶”的模式,形成了帶、片、網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截至2022年底,團場條田林網化率達100%,森林覆蓋率從團場成立之初的2.3%提高到70.6%,降雨量也增加了不少。這些都得感謝團場職工群眾作出的貢獻。
“以前遇到昨晚這樣的大雨,就像過年一樣。如今,團場雨水多了起來,藍天也越來越多了,這樣的天氣舒服得很。”石福松說。
此時,微風輕柔地拂過我們的臉頰,帶來一絲絲清涼,也帶來了林間的芬芳,仿佛在傳遞著秋天的氣息和神韻。記者不禁感嘆:“二二四團由昔日的黃沙漫卷,到如今的綠樹成蔭,最可敬佩的,就是像石福松這樣的逐綠人。”
(鐘超、馬軍權、朱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