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桃李憶崢嶸 薪火相傳鑄輝煌
——塔里木大學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紀略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秦俊偉、張美玲、李和平
塔里木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林皎(左二)在學校園藝實驗站棉花試驗田里給學生講解棉花植株樣品的采集方法(攝于9月21日)。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曹玲玲 攝
10月的南疆,金風送爽,果蔬飄香。位于阿拉爾市的塔里木大學校園內,胡楊挺拔,松柏蒼翠。學校紅色文化廣場中央,金色的陽光灑在王震將軍雕像上。不遠處,塔里木大學新校區(東擴區)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占地4萬平方米的圖信大樓正拔地而起,將成為學校又一地標性建筑。
65年前,王震將軍帶著一批農墾先輩和青年教師,在戈壁大漠、胡楊林深處創立了塔里木河農業大學(現“塔里木大學”)。
“這所在沙漠中建起的大學,發展的歷史不平凡、作出的貢獻不平凡、肩負的使命不平凡,這三個‘不平凡’,時刻激勵著每一個塔大人不忘來時路、不負今朝景、不怠明日行。”塔里木大學黨委書記趙光輝說。
建校65年來,這座“沙漠學府”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導向,堅持用胡楊精神育人、為興疆固邊服務,培養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胡楊學子,為南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在加快建設具有兵團特點、南疆特色高水平大學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引培并舉立本興源,軟硬兼修引才聚才
作為地處南疆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如何確立和發揮自身優勢,是擺在塔里木大學面前的一道時代課題。立足南疆、特色興校,是塔里木大學面對這一課題交出的答卷。
金秋的陽光溫馨恬靜,漫步塔里木大學新校區(東擴區),教學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等硬件設施一應俱全。隨著塔里木大學新校區(東擴區)項目的建設實施,學校辦學承載空間的構架格局不斷拓展。
“不敢相信,這簡直就是第二個塔大!”2020年,在北京林業大學攻讀完博士學位的張宇陽毅然選擇回到母校塔里木大學任教,他被塔大的校園規模震驚了。“學校的辦學條件、育人環境都很好,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大幅提升。”張宇陽說。
“學校深化人才機制改革,健全南疆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堅持引培并舉,采取超常規措施,打好人才工作‘組合拳’,用好現有人才,引進優秀人才,集聚共享人才。”趙光輝說。
近年來,塔里木大學注重中青年教師培養,打造人才梯隊,實施“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引進計劃”,推進“胡楊英才工程”“能力提升工程”“人才環境工程”,支持和吸引優秀人才熱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截至目前,該校共有專任教師1204人,其中擁有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教師達90.53%,獲得高級職稱的教師達45.34%。
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放大“帶團隊、育人才”效應,塔里木大學聘請院士、天山英才、兵團英才、天池英才特聘教授、銀齡教師等380多人,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南疆人才“蓄水池”作用更加凸顯。
2016年,學校生物學、園藝學、作物學、獸醫學獲批自治區“十三五”重點學科;2023年,學校9個學科獲批兵團重點學科;增設南疆發展急需的工科、醫科、教育類等本科專業28個,5年來理工農醫教育類專業占比從68.42%提升至76.47%……近年來,塔里木大學堅持“立足南疆,面向兵團,服務新疆”的辦學定位,按照“做優農理科、做強工科、做好醫科、做精人文社科”的學科建設思路,主動適應南疆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學科。
截至目前,塔里木大學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個、專業學位類別碩士學位授權點13個,擁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鏈條和體系,整體辦學層次實現歷史性突破。
探源溯本培根鑄魂,用胡楊精神培養時代新人
“胡楊文化藝術節”“胡楊大講堂”“胡楊·輔導員工作室”“胡楊·名班主任工作室”“胡楊·思政精品項目”……在塔里木大學,“胡楊”的印記隨處可聞可見。
這座建在沙漠邊緣、胡楊林中的大學,從成立至今,一直如胡楊般堅守大漠,“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扎根邊疆、甘于奉獻”的胡楊精神已深深融入塔大人的血脈之中,激勵著一代代塔大人將個人光芒匯入時代的璀璨星河,扎根祖國西北邊陲,服務人民、報效祖國。
“踐行胡楊精神,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祁成年如是說。祁成年皮膚黝黑、身材消瘦,因常到南疆偏遠鄉鎮和牧區送技術、送服務,牧民們親切地稱他為“羊圈教授”。
從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祁成年堅持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經常帶著學生到偏遠牧區,向牧民傳授養殖技術,以言傳身教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他的學生畢業后,大多留在了新疆特別是南疆,成為當地畜牧行業技術骨干。
胡楊不倒,精神永存。在塔里木大學,除了“羊圈教授”,還有“紅棗公主”吳翠云、“胡楊公主”李志軍、“核桃公主”張銳,涌現出一大批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的“四有”老師。
這些實干擔當的塔大教師們,以服務南疆為己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技術長在泥土里,交出了一份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時代答卷。
受胡楊精神熏陶和感染,一批批塔大學子胸懷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新疆、扎根南疆、建設邊疆。
“是胡楊精神塑造了今天的我。”一師十二團三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陳建說。
2006年,從塔里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畢業后,陳建選擇來到一師阿拉爾市工作。在基層一線,陳建勤學多思,像胡楊一樣扎根在南疆、服務在基層,在這片廣闊天地揮灑青春汗水。
塔里木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緊貼南疆實際,根據南疆產業升級需要進行調整。如今,學校大力發展工科專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確保把學生培養成政治上可靠、專業上過硬、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近5年,塔里木大學共培養23588名畢業生,其中有12535人選擇留疆就業,6210人留在南疆,疆外生源畢業生留疆率達54%。他們如星星般閃耀在鄉鎮村落、團場連隊,在天山南北書寫絢爛、無悔的青春篇章,成為新時代胡楊精神的踐行者與傳承人。
堅守初心勇擔使命,為興疆固邊擘畫宏偉藍圖
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塔里木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吳翠云不是在試驗田里,就是在前往職工群眾家果園的路上。
建立產學研基地,打造科技示范園……多年來,吳翠云率領團隊在南疆各地廣泛推廣應用紅棗先進種植管理技術,團隊先后獲批建設4個國家級科技小院,其中新疆昆玉紅棗科技小院榮獲全國“最美科技小院”稱號,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把科技成果送到各族職工群眾身邊,幫助他們解決增收致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吳翠云說,為興疆固邊服務,是每一位塔大師生的職責使命。
今年7月7日,塔里木大學啟動了一年一度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5180名學生、400余名老師深入基層一線,廣泛深入開展科技支農、支教、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從鄉土中來,到田野中去。65年來,塔里木大學始終根植南疆廣袤大地,走出了一條有特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積極開展科技攻關、科技之冬、科技下鄉等活動,圍繞兵團產業發展格局構建、南疆重大科技需求和鄉村振興實際,塔里木大學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以科技服務項目為抓手,在南疆建立高效農業、特色林果、畜禽養殖等科技示范基地42個,每年選派100多名科技特派員,組成20多個科技服務團,深入南疆基層,常態化、精準化開展技術培訓和推廣,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兵地融合發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天山南北、塔河兩岸、田間地頭、各族職工群眾身邊,哪里有需要,塔里木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就到哪里。
塔里木大學科技處副處長張銳利介紹,如今,學校共有26支科技服務團隊、109名科技特派員,服務涵蓋農業種植、畜牧養殖等多個領域。
65年來,塔里木大學培養輸送了8萬多名畢業生,85%的畢業生在新疆就業,68.5%的畢業生扎根南疆,成為新疆特別是南疆人才培養的搖籃、民族團結的典范,為兵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撐。
塔里木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愛萍表示,塔大將積極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為忠誠履行新時代兵團維穩戍邊職責使命、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兵團實踐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