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沙漠里飄出果蔬清香
——南疆師市設施農業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7月24日,兵團南疆沙漠戈壁設施農業產業技術論壇在十四師昆玉市舉行,全國各地百余位設施農業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南疆沙漠戈壁設施農業發展的痛點難點“把脈會診”,進行深入交流。圖為參會專家在論壇上作報告。 趙正航 攝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途徑,提出“在保護生態和不增加用水總量前提下,探索科學利用戈壁、沙漠等發展設施農業”,這對大部分土地位于戈壁沙漠、風頭水尾的兵團來說,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增量。近年,兵團黨委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發展,先后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南疆師市發展設施農業,打造多個設施農業產業集群,推動設施農業成為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設施農業何以備受青睞?發展設施農業給農業生產和職工群眾帶來哪些變化?還存在哪些亟須補齊的短板?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近日,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深入南疆師市,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有關專家和企業負責人。
二師二十二團建設的連片冬棗大棚(資料圖片)。 李嘉成 攝
沙里刨金 再塑兵團農業新優勢
盛夏時節,走進十四師昆玉市恒蔬無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現代化沙漠型日光溫室大棚,只見一排排綠油油的番茄秧苗整齊排列、藤蔓垂吊,技術員在認真觀察秧苗長勢,根據傳感器數據為番茄苗補充養分。
抬眼望去,溫濕度顯示屏、感應器、水肥一體化自動滴灌系統、高溫物理殺菌儀等設施一應俱全,只需一部手機,技術員就可以線上操作,給作物施肥、澆水、補光。
“蔬菜‘渴’了、‘餓’了、‘冷’了、‘熱’了,通過傳感器,我們可以隨時掌握。通過技術控制,番茄能實現同時成熟、成色一致、大小均勻,這就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力量。”恒蔬無疆公司相關負責人桑毅振介紹說,作為二二四團招商引資龍頭企業,恒蔬無疆公司目前已建成30座沙漠專用型日光溫室大棚,每座大棚種植面積約2.8畝,畝產果蔬1萬公斤,畝均效益9萬元以上。2022年,公司累計銷售各類果蔬2000余噸,產品在滿足本地市場需求的同時,還遠銷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恒蔬無疆公司是十四師昆玉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十四師昆玉市不斷壯大提升蔬菜產業,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先后引進恒蔬無疆、魯豐農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打造萬畝設施農業基地。目前,十四師昆玉市蔬菜種植面積達1.17萬畝,比上年增長46.8%;現有設施大棚1654座,設施大棚蔬菜供應量占市場蔬菜供應總量的65%。
截至目前,南疆師市共建成設施大棚1.3萬余座,占地4.7萬余畝。
“南疆戈壁荒灘光熱資源豐富,非耕地資源充足,適合設施農業集成發展,有利于節省有限的耕地和水資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李天來表示,設施農業的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實現了“不與糧爭地、不與糧爭水”。
李天來說,發展設施農業,可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既是當前農業農村經濟邁向發展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也是有效克服資源和市場制約的現實選擇,對于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發展、農戶增收,增強兵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職工在一師三團蔬菜大棚內育苗(資料圖片)。近年,該團積極引導職工群眾發展大棚種植業,通過引進新技術、新設備,采取“合作社+農戶+技術服務”模式,推進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林國強 攝
因地制宜 走特色設施農業之路
7月31日,一師六團七連種植戶王建軍在蔬菜大棚里為茄子吊秧,放眼望去,他嫁接的新品種茄子長勢正旺。
今年是王建軍第16年種植大棚蔬菜,也是他第3年使用改造升級后的大棚。2021年9月,在兵團科技局和新疆農墾科學院的幫助下,六團將部分老舊的干打壘大棚進行升級改造,并應用最新的果蔬品種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使職工群眾種植大棚蔬菜的收益顯著提升。
“團場將原先4.5米高的大棚加高到5.5米,加大了陽光入射角度,同時使用新型材料蓄熱保溫。這樣一來,冬天不燒鍋爐蔬菜也能過冬,讓我們節省了一大筆費用呢。”王建軍說,去年他種植1.3畝大棚茄子,獲利近10萬元。
如今,日光溫室、中小拱棚、塑料大棚……設施農業對兵團人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仍然應用傳統設施和技術,農作物產量偏低,就無法滿足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
“現代設施農業是通過現代化的設施和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農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高度依賴。”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齊飛認為,發展設施農業,農業技術支撐是前提,技術應用是關鍵。南疆師市發展設施農業,應根據資源稟賦、生產條件、產業基礎,在設施建設改造、作物品種選擇、農業技術指導等方面下功夫。
“發達國家發展設施農業的技術和經驗雖可借鑒,但不可全盤照搬照抄。我們要走低能耗、低成本、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的中國式、兵團式設施農業發展之路。”李天來表示。
李天來舉例,一座功能先進的日光溫室大棚,應基本實現環境調控自動化、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擁有加熱、通風、水肥、生物防治等系統,還需配備電暖風機、自動除濕機、移栽機、自動卷簾機等設備。
“在生態安全的前提下,節能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符合低能耗和低成本要求,但需進行結構改造。未來,我們要加快提升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節能化和綠色化,實現設施農業量質齊升。”李天來說。
7月29日,在十四師昆玉市恒蔬無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棚內,種植戶為黃瓜幼苗打茬。 唐科文 攝
提質增效 設施農業大有可為
如今,南疆各師市掀起了發展設施農業的熱潮:二師二十二團大力推廣農作物大田育苗移栽技術,全團共有700余座大棚用來培育辣椒苗,每年能夠滿足10萬畝大田辣椒苗移栽需求;一師九團發展“一連一品”大棚種植業,形成了一年“三季有花、四季果蔬飄香”的設施農業發展格局;三師圖木舒克市在戈壁荒灘,建成千畝蔬菜及香菇大棚……
設施農業效益好,但投入大、技術要求高,不少職工群眾有心參與卻心存顧慮,擔心不懂技術,擔心農產品種不好、賣不出。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農業生命環境學部常務副主任喻景權表示,新形勢下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一定要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
“當前,南疆各師市設施農業發展存在只重視規模、質量參差不齊、市場同質化等問題。”喻景權說,要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推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如果質量好、品牌強,設施農業生產的農產品自然會供不應求。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撬動作用,堅決遏制設施農業領域存在的“面子工程”,多招引懂技術、會經營、了解市場的企業入駐,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要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加強對職工群眾的農業技術指導,進一步優化目前粗放的栽培模式;要根據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作物品種,加強農產品品質管控和品牌建設,讓產品“同樣不同質”。
7月24日,兵團南疆沙漠戈壁設施農業產業技術論壇在十四師昆玉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設施農業專家學者,圍繞兵團南疆設施農業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碰撞,旨在促進兵團南疆設施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享,表明了兵團進一步發展設施農業的信心和決心。
“兵團具有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的優勢,發展設施農業前景廣闊。目前,設施農業發展藍圖已經繪就,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堅定地向戈壁沙漠進軍。”喻景權說。(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劉美惠子)
(劉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