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輕轉弦軸,一手撥動琴弦,付饒側耳細聽,調整著手中的琵琶。5月14日,演出還未開始,新疆博物館里來來往往的觀眾,已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她。
這一天,由新疆日報社、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博物館聯合主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活動“博物館里的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這場特殊的音樂會讓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琵琶專業教師付饒期待了許久,“在博物館里演奏,我們是第一次,琴聲更像是和歷史的對話。”新疆博物館里那些樂器文物,讓她感知著古代藝術家們為后世留下的文明華彩。
在演出之前,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師生在“新疆歷史文物展”里久久駐足,沉浸式感受古與今的連通。
琵琶、揚琴、手鼓合奏《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新疆藝術學院提供
克孜爾石窟壁畫上樂伎懷抱的琵琶、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出土的箜篌、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古琴,從民間收集而來留著斑斑印跡的熱瓦普、笛、揚琴……這些帶著歷史之音和人類智慧的文化遺產,記載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從古至今,不論中國的民族樂器樣貌、音樂形制發生了多少變化,它所傳承下來的精神核心是不變的。”參加音樂會演奏的古箏專業教師馬宇昕認為,音樂從誕生起就是人們表達情感、寄托期望、傳播文化的載體,到今天它依然延續著這個使命,音樂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進步史。
熱瓦普的清亮之聲給音樂會帶來了美好的開始,躍動的琴弦訴說著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福;彈撥爾的婉約之音似春的力量,帶來驕陽之暖,帶來雨露之潤,帶來勃勃生機……
歷經歲月更迭,中國民族樂器中那些流傳在新疆大地上的明珠,依然保留著它的自然、熱情、隨和。無論是天山南北、塔河兩岸民間藝人的即興彈唱,還是音樂廳里專業演員的推陳出新,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聆聽。
古箏、二胡合奏《萬疆》。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銀璐攝
古箏情悠悠,二胡聲聲訴。當一首國風滿滿的《萬疆》響起,音樂會上圍觀的人們跟著節奏拍手哼唱,這讓正在演奏的二胡專業教師趙晉宇心里泛起陣陣暖流。
“是不斷的融合創新,帶著音樂走向佳境。這次音樂會上,大家積極嘗試多種樂器的全新搭配、合奏,實現傳統的風味里飄散著現代的氣息。”趙晉宇非常關注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樂器演奏的口味需求,希望能把中國民族音樂積極傳承下去。
“這場音樂會上觀眾熱切的反應,代表著百姓對優質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新疆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李曉菲希望將“博物館里的音樂會”做更多延展,進一步引導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把理論知識和藝術技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奏響《昆侖之春》。 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陽光照耀下的塔什庫爾干雄渾壯美,帕米爾高原上的悠悠笛聲撩動人心,“博物館里的音樂會”結束于民樂合奏《昆侖之春》,米爾佧斯木·依馬木和他的同學們用手鼓、揚琴、長笛、熱瓦普、彈撥爾共同奏響新疆大地之音,小伙子們像展翅的雄鷹,即將飛入自己的音樂新天地,去描繪奮斗的身影、幸福的歡歌。
責任編輯:加爾肯古麗·吐爾遜
(銀璐)